马荣斌白手起家,从一个弱小的企业,发展到最辉煌时候拥有36个企业的集团。他不断创新思维,用易学中悟出的智慧一路前行,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伊川、走出洛阳、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找到了做企业的“道”。
见到马荣斌,是在春节后的一天下午,在其叫“茗品轩”的私人会所里。商界伙伴、易学界知己,三五个围在一起,一边品着热气腾腾的功夫茶,一边饶有兴致地聊着易学、企业运势……
“这是我们工作之余最快活的时光了。”马荣斌时常担当召集人的身份。他有很多身份,但最主要的是洛阳世纪新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等。
他白手起家,从一个弱小的企业,发展到最辉煌时候拥有36个企业的集团。他不断创新思维,用易学中悟出的智慧一路前行,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伊川、走出洛阳、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找到了做企业的“道”,“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完全得益于《易经》的智慧。”他说。
歪打正着“第一卦”
只看介绍,你一定认为马荣斌是一个科班出身、训练有素、学识渊博的学者。其实不然,马荣彬出生于洛阳伊川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为了养家糊口,小学一毕业就在伊川县高山乡郑村开始了打工生涯。
在农村,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路子就是考大学。然而在起跑线上落后的马荣斌,不得不接受这个命,他明白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比别人洒下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的艰辛。
为了筹到创业的资金,马荣斌跑遍了亲戚家,问遍了朋友。他不仅卖掉了自家的口粮,甚至把家当乃至自家的牲畜都卖了。最后在家乡荆棘丛生、瓦砾遍布的山坡上,搭起了简易茅棚,置办了一些简单工具,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谈起过去与易经的结缘,他至今还历历在目。20年前,对马荣斌来说,那是一段最低迷、最百无聊赖的日子。来到舅舅家的马荣斌,时常把自己关进一个厢房里,面对着窗外的大山,一发呆就是一个下午,用彷徨、迷茫、无助这些词,来形容他当时的窘况,是最合适不过了。原因很简单,离开校园的他找不到讨生活的路子。
有一天,表弟走过来,神秘兮兮地递给马荣斌一本书。他接过来一看,是一本有关邵伟华风水算卦的书。“尽是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我才不相信这呢1说着就顺手就把书扔到床下的旮旯里。
当时,马荣斌并不知道邵伟华是一名易学大师,更不知道易经界有“南邵北廖”的美谈。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应该想着如何去干一番事业,怎能用算命的那一套来麻痹自己呢?
有天晚上,舅舅一家有事出去了,马荣斌一人坐在空荡荡的家,实在是无聊至极。于是他找到一根竹竿,弓着腰把那本被他打上“迷信”烙印的书捡了出来,漫不经心地看了起来。
但是让马荣斌想不到的是,这一看竟不知不觉有了兴致,越看越感到奇妙,那天晚上他看了一个通宵。之后马荣斌对易学变得如饥似渴,没有过多久,他就照着书上讲的原理,试着用六爻的预测原理,给不在家的父亲掐指预测,竟然出奇地灵验,这让马荣斌喜出望外。随后,给别人掐指预测,就成了马荣斌最大的业余爱好。
读《易经》悟智慧
“真正参悟人生,懂得为人之道,还是在读了《易经》之后。”《易经》这本书,起初并不像马荣斌想象的那么好读。他通读了很多遍,一回生二回熟。只要细心领悟,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易经乃中国文化之源,是群经之首,易经的智慧绝不在占卜算卦。”通过这部书,马荣斌认识到易经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天地之道,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之后,马荣斌便一头扎进了易学领域,越钻越深。只要看到有地理风水、奇门遁甲、六爻占卜、生辰八字等易学方面的书,就找来读,若实在是找不到,就想办法托朋友去买。
几年下来,马荣斌几乎把所有能够找到的周易八卦资料读了一遍。如清代沈孝瞻的《子平真诠评注》、宋代徐子平的《渊海子平》、袁树珊《古代命理探源》、明代刘基的《滴天髓》、徐乐吾的《滴天髓补注》、张楠的《神峰通考》、清乾隆年间编著的《签订协纪辨方书》,以及现代洪丕谟的《中国古代十大预测奇书》等。
1993年,洛阳市易经学会成立的时候,马荣斌毫不犹豫地加入进去。在学会里,马荣斌不仅是个积极分子,还不辞辛苦地组织各种活动,为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马荣斌不断地学习研究易经,到处参学,将易经这部古老的智慧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并取得了非凡的成效。正是这样的一份大智慧,使得马荣斌在商海中纵横自如,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地面对市场竞争。
易学治企业
2003年9月,马荣斌终于按耐不住一颗驿动的心,毅然决定创业,从此开始了商海浮沉。
马荣斌决定要从煤炭做起。而谈起为什么要做时,他说:“这种选择跟我的易学知识是分不开的。”那时,国家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煤炭的开采运营,这就是天道,因此做了就是顺应了天道。同时,马荣斌老家伊川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这里办煤炭企业,则是顺应了地道。另外,马荣斌自己是一个很善于交际的人,政界、商界等社会各个行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便是人道。
“易学是一门研究天地人合一规律的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天地人和,即要讲天道、地道、人道”。这就是马荣斌利用易学原理,指导自己创业的第一个案例,也为他后来生意的红红火火,奠定了良好的原始资金基矗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马荣斌还利用易学中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原理,指导打造自己的“五行团队”。马荣斌根据每个员工的五行特点,将他们安排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上,比如谁该处生的位置,谁该处克的位置,也就是谁适合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这样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才能做到各尽其才,各尽所能。
到了2004年,马荣斌开始涉足房地产市常刚进入不久,恰逢中国房地产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内外社会资本蜂拥而上,马荣斌看到了市场蕴藏着潜在的风险,即从吉中看到了凶。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与易学中的阴阳平衡理论讲究的物极必反有共通之处。
马荣斌及时进行了调整,不到3年,他就彻底退出房地产市常随后的事实也应验了他对市场的判断,国家开始对地产行业进行调控,马荣斌和他的公司则避免了在地产市场的“碰壁”。“及时退出的选择,也算是顺应天道之举,达到了趋吉避凶的效果。”
马荣斌精通易学,在企业家中是不多见的。他有强烈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易经》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话。“动与变是永恒的,是无处不在的,静是相对的。不仅要穷则变,更应该静思变,只有解放思想,拥有创新精神,才能获得更长久更高远的发展。”
早在2005年,公司发展最红火的时候,马荣斌就开始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了深层次思考。“传统能源有不可再生性,且早晚会用尽的,这是谁都明白的。”他说。
“每个人要了解自己的情况,顺应天命。而要了解天命,就要预测,要预测就需易学。易经是一门研究天道、地道、人道的学问,你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凶,反之就是吉。”在马荣斌的发展之道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要求实名、求长利、求可持续发展,但是有个前提——用绿色的方式,不侵害自然、不侵害动物、不侵害地球的方式,不能让人家无法生存。
2007年马荣斌的美国之行,坚定了他把新资源作为发展方向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在美国,他看到了一个资源消耗倒计时钟,触动极大。
“做对人类有益的事就是‘天道’,而人类接受不了的、对人类无益的则是‘小道’。”2008年,马荣斌决心把光伏产业和生物能源项目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他的发起下,洛阳市10多家传统知名企业,还有原公司的近百名“农民股东”纷纷响应,成立了洛阳世纪新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在马荣斌眼里,新资源不仅是个有前途的生意,而且关乎能源、环保、子孙、生态、理想。“绿色符合最基本的人性、最基本的和谐。我要坚持做到输出绿色,绿色文化、绿色科技,以及绿色的生意模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2008年,马荣斌进入光伏产业不到一年多,多晶硅价格就高达300多万元一吨。由于价位高,这让马荣斌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他已经意识到由于利润空间大,国内资本肯定会蜂拥而上,一段时间后,产能将严重过剩,政府将会进行调控制,天道逐渐失去。
与此同时,更不利的是敲遇到了欧债危机、美国的“双反”,使国内的光伏产业更是雪上加霜,从而导致了多晶硅一路走低,去年上半年落到了70多万元一吨,现在竟然跌到了10多万元一吨,早已跌到了成本线以下。最终导致大多数企业的库存难以消化、企业停产、资金困难。
而在多晶硅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时,马荣斌就及时地收缩了产能,让公司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他的光伏产业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不管做什么事不要太贪,也就是要讲究一个度,如果你贪得越多,不该得的东西得到得越多就越危险,就可能给你带来更多恶性后果。”
如今面对光伏业的“寒冬”,马荣斌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埋头在技术上搞研发,以求有新的突破,为光伏业的下一个春天做准备。因为他坚信一点:市场有起就有伏。
谈及自己的未来,马荣斌说接下来要好好地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本质,思考生命的智慧,潜心研究易经,希望能给更多人、更多的企业,带来生命的启迪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