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过去的十八个月对于光伏企业和设备材料供应商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段时日。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和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企业利润缩水、季度财报连续亏损,以至愈来愈 多的公司或艰难维生,或全面退出市场舞台,甚至直接破 产。“太阳能产业震荡”这一字眼被媒体反复使用,以形容市场现状。
![](https://img.mybjx.net/theme/default/images/common/wuquanxian.jpg)
在 包 括 S E M I 的 光 伏 行业 高 级 经 理 人 论 坛 ( P V F a b Managers Forum)等在内的Intersolar南美展会中所举办的 各种活动中,“死亡之谷”这个字眼也被反复用来形容产业 内新兴企业在将研发阶段的资本需求向商业化量产转型时 的资本需求等领域内所遇到的挑战。许多薄膜技术领域内的企业由于从实验室向工厂过渡阶段的资金不足,在今年也都纷纷遭遇了滑铁卢。
然而,业内有人提出还有另外一个字眼或许可以更好地反应出光伏制造业的现状。这个字眼为这一产业提供了某种策略,一个用来努力恢复盈利状态并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
在今年早些时候,产业内很少有人将注意力放在解决导致“无利润的繁荣”的根本问题上,这个字眼最早是用来描述美国铝业的,当时美国铝业的产品销售均价(ASP)由于业内产能过剩而持续下跌,尽管实际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之后,同一字眼又被广泛应用至半导体产业,当时的 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着周期性的繁荣与萧条。该产业的萧条是由于产能过剩所导致的ASP下跌而造成的,尽管在那之前 市场出现了复苏。只有当供需动态得到恢复,才能使ASP得到改善,从而创造一个走向繁荣的复苏环境。
随着历史在光伏产业内又一次重演——尽管是光伏产业首次经历这种状况——仔细研究能够帮助整个产业走出泥潭的市场因素还是十分关键的。
产能过剩
在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等产业关键领域内出现 的慢性产能过剩可以,并正在通过各企业退出市场运营得到部分缓解,而退出的方式包括申请破产、收购合并和停 产或减产等。
尽管“产业整合”这一字眼的应用范围极广,但其核心 意思是指“妥协让步”。当仔细查看在最近两年内退出市场的 各家企业后可以发现,他们当中很少具有较大的产能基地。
如 多 晶 硅 等 上 游 领 域 已 经 在 产 能 方 面 进 行 了 大 幅 缩 减。这些举动很显然是对多晶硅价格跌至许多小型生产商生产成本以下的状况的妥协。当多晶硅等产品的价格以美元每公斤计数时,长时间承担损失则可使得一家企业的存在永远成为历史。 大 多 数 被 缩 减 的 产 能 都 来自 小 型 生 产 商 ; 有 分 析 表明,当价格跌至50美元/公斤以下时,大量的小型生产商已 退出市场。但是,最近一则关于赛维LDK“暂时”关闭其1.7万公吨多晶硅产能中的大部分产能的消息再次证实了只 有大型生产商才能在当前的低价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观点,同时也证明了,多晶硅价格的大幅探底已经接近尾声,价 位徘徊在20美元/公斤左右。少数规模极大的多晶硅供应商能够以低于此水平的价格进行生产。
但是,硅片和电池领域内的产能过剩仍旧处于僵持状 态,很遗憾地,只有业内再次损失多家具有较大产能的企业才能再次实现供需平衡。
欧 洲 的 硅 片 和 电 池 制 造 商 迄 今 已 率 先 进 行 了 产 能 缩 减。如REC和肖特(Schott)等企业已经在价格下跌的压力下 停止了旗下硅片业务的运营。小型组件生产商也停止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并转向使用台湾地区和韩国所生产的电 池来维持自身的竞争力。
在光伏组件领域内,特别是晶硅组件领域内,产能过 剩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过剩的产能来自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由于市场准入门槛很低,目前这一市场上 仍在运营的二三级组件生产商数量仍超过200家。
组件ASP的下跌尽管与小型多晶硅生产商从市场中销声匿迹的情形不同,但却同样残忍。价格的下跌随即带来了 材料成本的削减。这种状况延长了多家组件生产商所经历 的不可避免的产业动荡时间,但是有数据表明,随着ASP持续下跌,这些价格已经低于许多生产商的生产成本了。
在 2 0 1 2 年 内 , 已 有 多个 兆 瓦 的 组 件 产 能 从 市 场 上 消失。尽管很难统计出具体数字,但是一些二三级生产商, 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二三级生产商,已然关门大吉,转回其此前的核心生产业务了。
而有些例子更为明显,肖特太阳能在今年六月宣布全 面退出晶硅组件市场,从而市场上的产能将减少450MW。 GTM市场调研公司在六月份公布了一份名为《2012-2 0 1 6 年 光 伏 技 术 、 产 能 、 成 本 展 望 》( P V T e c h n o l o g y , Production and Cost Outlook: 2012-2016)的报告,这份 报 告进 一 步 证 明 了 产 能 过 剩 状 况 正 在 缓 解 , 并 预 计 到2 0 1 5 年 , 将 有 2 1 G W 光 伏 组 件 产 能 不 复 存 在 。 从 整 体 来看 , 2 0 1 2 年 组 件 供 应 量 比 全 球 市 场 需 求 量 多 出 了 接 近110%(约59GW),而总需求量仅为30GW。 GTM市场调研公司还预计,硅片、电池和组件制造商
在2015年可实现60GW的综合产能缩减。
![](https://img.mybjx.net/theme/default/images/common/wuquanxian.jpg)
技术迁移
从半导体产业所经历的多个无利润繁荣期中获得的经 验表明,合并和妥协是应对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并不足以确保产业的复苏。
那些主流半导体制造商们所使用的重要的做法就是在 所有有需要的地方向新技术工艺快速过渡,从而比只是简单地使用成本下调策略的竞争对手,更快、幅度更大地降 低成本,进而保证与ASP下跌速度的同步。
通过移动技术节点,并以十年为周期朝着更大的硅片 基底进化(这需要全新的工厂、设备和精选出的新工艺),一 些领先的企业可以迅速迫使那些落后的企业退出相应的市场。拥有无法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相媲美的生产制造工厂对于产能过剩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
尽管光伏产业并没有机会对硅片规格进行升级或对技术节点进行更改——这些一旦实施,可将相关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向转换率更高的产品生产进行转型所具有的潜在潜力应该具有类似的效果。
GTM市场调研公司还在其报告中明确地表明,大多数组件供应商不应寄期望于通过出售商品化的“普通”组件 来获得财务上的成功。使用了先进技术的差异化产品才是获得成功的真正方式。
技术购买周期
显著提高转换效率的技术迁移过程困难重重。缺少统 一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只是产业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之一。但是,现有的这些路线图反应出了技术改善的历史步伐, 虽然进展缓慢但稳扎稳打。
与半导体产业内的技术变更相似,光伏产业也不得不 使用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以在提高转换率的同时通过量化生产降低成本。
目 前 , 并 没 有 很 多 迹 象 表 明 市 场 已 步 入 技 术 采 购 周 期,至少是因为所有的光伏企业都在大幅缩减资本支出以保存现金。资本支出目前主要用于维持2012年的业绩, 以至这一年成为了此前历时五年消费周期的最后一步。
这一状况同样与上一轮资本支出进行了比较,当时的 资金主要用在了产能扩张上,许多一级生产商的组件产能都超过或在2GW左右。只有少部分的资本支出被用在了技术更新换代上。
许多光伏企业现有的债务并不是几百万美元,而是 高达几十亿美元,并且低利润率甚至是零利润率使得企业无法为技术应用提供现金。
![](https://img.mybjx.net/theme/default/images/common/wuquanxian.jpg)
然而,产业还没有能够在一个更广泛的水平上展现其 所具备的技术迁移能力。据多家市场调研公司表示,电池和组件的实验室转换效率纪录已经与其在生产车间内所能实现的水平完全脱节。
在通常情况下,使用了新工艺和电池设计的转换效率 纪录通常需要超过五年的时间才能实现量产,并随后由于低产量和高于预期的生产成本而使之成为利基产品,同时 由于生产中所进行的调整,实际获得的转换效率仍低于实 验室的纪录。
乐观的迹象
英利和REC两家公司均在近期的电话会议中指出,成本下调的趋势仍走在了ASP下跌的前面。尽管很多因素都会对 利润率产生影响,仍有很多乐观的迹象表明低成本产品供 应商和具有高性能的差异化产品的利润率有望出现反弹,只要他们能够获得资金开始新一轮的技术采购周期。
据Solarbuzz最新一期的《光伏设备季度报告》显示,光伏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将有望于2013年通过广泛的产业支 持而制定。这家市场调研公司坚信这将是新一轮技术购买 周期开始的重要标志,并将由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顶级晶硅制造商联合主导。
然而,目前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让领先光伏企业内的高级管理层理解技术迁移是终结这一无利润的繁荣阶段的关键,而这一具有破坏性的时期已经影响到 了整个供应链。
在今年在慕尼黑召开的Intersolar 欧洲展会期间,时任尚德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施正荣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整 个 产 业 需 要 尽 快 恢 复 盈 利 。否 则 我 们 将 无 法 对研发进行投资,也无法对产能扩张进行投资,因为没有创 新,企业将无法在未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因此,这就是我 今天号召整个行业进行理性思考的原因,我们应该为客户提供更具创新性和成本效益,但又可盈利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尽管过去几年内整个产业遭遇了寒冬,但春天也许等候在不远的转角处,同时整个产业需要也似乎正要知道如何摆脱 “无利润的繁荣”的现状。作者:Mark Osborne (马克•奥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