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市场并非是唯一增长的光伏市场。根据Solarzoom数据行情中心的每月分析数据透露,1月份,全球光伏组件发货量较上月上涨42个百分点。
据统计数据显示,增幅最大的市场包括:南非(增幅197%)、印度(141%)、英国(133%)以及乌克兰(1,200%)。相比而言,同期欧洲其余市场增幅约为14%。与此同时,尽管征收进口关税,但是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的进口量涨幅超过38%。
总体而言,在美上市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发货量超出12月的发货量的32%之多。相比12月的数据,刷新自身发货量记录的企业分别是晶澳控股有限公司,海外发货量涨幅逾300%,紧随其后的是阿特斯太阳能有限公司(53%)以及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35%)。
而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利绿色”)的交付量继续在英国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此外,该公司也稳坐美国市场的“头把交椅”。在日本市场上,晶澳太阳能的交付量最高,其天津地区的发货量已超越日本京瓷。与此同时,1月份,英利发往欧洲市场的出货量最高。
就出货总量而言,英利绿色也是最大的发货商,其发货量是排名第二的阿特斯以及排名第三的天合光能的一倍。据天合光能与英利绿色公布的第四季度财报显示,两家公司的出货量分别为414.5MW和692MW。而出货量增长的绝大部分因素在于国内市场的兴起。据数据显示,英利绿色大约44%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而天合光能在国内市场的营收占比为32%。
就两月份的发货量而言,并且假设前述两家公司并非是出于增加港口库存水平的目的,两家公司均完成了第一季度的出货量目标,英利绿色发货量为588MW,天合光能则为440MW。
一季度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辨识欧洲对中国组件进行预先登记,除了物流问题以外,这将削减企业的发货量,尤其对于二线企业来说。据预测,第一季度的发货量或许不会达到四季度的水平。但是随着FIT补贴政策的明朗化,中国市场有望在第二季度进一步反弹。
价格趋于稳定
虽然一级中国企业的盈利性仍然遥遥在望,但是价格稳定性、中国35GW的需求量以及产能的削减或许将对库存水平削减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现有生产线效率的提升以及不断提高的产能利用率,外加不断下调的非poly生产工艺,这将为天合光能等公司提供充裕的利润扩张空间,只要平均销售价格继续维稳且最终呈现上涨势头,那么到2013年下半年或许将实现盈利。
这一乐观的预测并未完全没有风险存在。首先,高额的关税无疑将使发往欧洲的光伏组件出口量下降。其次,包括多晶硅在内的原料价格上涨——预计多晶硅价格将涨至每公斤25美元——如果平均销售价格不随之上涨的话,那么这将对利率润造成影响。
虽然高额关税可能会对多晶硅价格产生抵消的影响,并且可能会使库存过剩现象卷土重来,但是较低的关税费率或许有利于一级光伏企业,并使得多晶硅价格维持在顶级多晶硅制造商半盈利的水平。这或许将是过剩的多晶硅和组件产能进入“休眠状态”。
这对美国市场也造成了类似的影响,美国征收进口关税使得这片市场几乎只为在美上市中国企业而“保留”,因为这些企业被征收独立的关税税率,并且他们可从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购买电池片,这使得小型运营商被驱逐出去。
当然,多晶硅价格对各家企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天合光能的多晶硅成本为每瓦0.10美元。英利绿色的成本则较高,目前每瓦成本在0.15美元。但是多晶硅成本或许不会对这些公司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因为按照每瓦的成本报价,多晶硅合约价格在每公斤26美元。
即使多晶硅现货价格进一步增至每公斤25美元,英利绿色仍能进一步削减多晶硅成本。
另据天合光能与英利绿色发布的声明称,只有用于国内市场的进口多晶硅料才会面临征收进口关税的命运。而用于出口组件的多晶硅原料不会受到影响,因此这进一步稳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