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日太阳能负责人倪开禄携款出逃美国一事成为各大行业网站和门户网站关注的焦点,其本人虽已否认并表示将在本月中旬回国,却从另一方面折射了这家公司所遭遇的财务危机。上市企业超日太阳能最先“崩盘”与行业大环境息息相关,与自身管理更是难脱干系。四大因素让超日提前落幕1.银行还债压力过大超日太阳能目前负债为50.40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就达到17亿元。倪开禄本人过去几年一直采用股权质押的方式来融资,对超日太阳能及其子公司的担保规模高达12.4亿。根据超日太阳能的最新公告,超日已经有3.8亿银行贷款逾期,还贷压力巨大。这恐怕是倪开禄到国外

首页 > 光伏系统工程 > 电站EPC > 评论 > 正文

超日太阳为光伏企业转型敲响“警钟”:投资电站死的更快

2013-01-06 11:12 来源:新浪微博 

近日,超日太阳能负责人倪开禄携款出逃美国一事成为各大行业网站和门户网站关注的焦点,其本人虽已否认并表示将在本月中旬回国,却从另一方面折射了这家公司所遭遇的财务危机。上市企业超日太阳能最先“崩盘”与行业大环境息息相关,与自身管理更是难脱干系。

四大因素让超日提前落幕

1.银行还债压力过大

超日太阳能目前负债为50.40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就达到17亿元。倪开禄本人过去几年一直采用股权质押的方式来融资,对超日太阳能及其子公司的担保规模高达12.4亿。根据超日太阳能的最新公告,超日已经有3.8亿银行贷款逾期,还贷压力巨大。这恐怕是倪开禄到国外“处理业务”的根本原因。

2.应收账款数额过大

2012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超日太阳能第三季度应收账款为7.56亿元。而该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0.36亿元,当期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72.97%。同时,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33.42亿元,超日太阳能经营性现金流缺口过大。

3.营收和毛利率下滑

光伏行业大环境低迷,超日太阳能亦未能幸免。2012年1月1日至9月30日,超日太阳能实现营业总收入20.98亿元,同比下降23.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2.88万元,同比下降97.39%。超日太阳能财报问题一直备受诟病,前三季度虽然看似实现盈利,实则在很多方面讲不通。2012年第二季度,超日太阳能毛利率为-15.2%,而到第三季度毛利率增至14.15%,存在粉刷业绩,通过关联交易等增厚业绩的可能性。

4.直销方式埋下隐患

2011年,超日太阳逆势加快对外投资,批设了12家公司,其中8家在境外,主要为光伏电站运营企业。超日太阳能应收账款如此之大,并非管理上的问题,这与超日太阳能之前的业务转型有很大关联。超日太阳能销售模式独特,相比其他同行更早地参与电站业务,该公司的做法是采取直销的方式,将产品转到一些电站项目建设方手中,转变后超日太阳能会获得较高的毛利率。但可惜的是,这种做法让超日太阳能在货款回收上较“吃力”,这种直销方式为超日太阳能造成了巨大影响,结果是资金回收期慢,而银行债务到期。

上述四方面因素让超日太阳能提前落幕,而且其很难短期内扭转困局。据倪开禄本人透露,他准备出售两个光伏电站,并已经与意向收购方取得初步联系。一个为其在意大利的23MW电站项目,该项目已经并网运行,另一个为其在美国的18.5MW电站项目。按照目前2.3美元/w的市场价格计算,大约为1亿美金左右。但光伏电站出售手续繁琐,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短期内超日太阳能要想自救,还得依靠当地政府,或者与债主达成某种协议,延后支付相应欠款。

超日为转型企业敲响警钟 投资光伏电站或死的更快

超日太阳能下沉的直接原因为资金链断裂,其实遭遇财务危机的岂止超日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当地政府变相的输血,现在出逃的恐怕是彭晓峰和施正荣。超日应收账款过多,比其他光伏企业存在的风险也就越高,但这背后绝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结果,而是其战略重心转移失败导致的。

超日太阳能早在2011年初就开始了光伏电站的建设步伐,这样以来其自身产品便能应用到电站上,即刺激了销售,又可获得可观的电站投资回报率。因此,超日太阳能通过自身投资、产品抵押、为客户担保贷款等手段开始大力进军海外光伏电站领域。然而,这种做法的风险也非常高,大量的担保和利用产品来换取股份变相投资电站占用了过多的现金流,也造成今天超日太阳能应收账款数额巨大。所以,超日成为了光伏企业转型的牺牲品,让企业意识到电站投资不应成为企业转型的主流选择,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存活的根本。

现阶段在中国投资光伏电站的大型电池组件企业可能死的更快,因为中国光伏市场是人为催熟的市场,保鲜期必然短。建设光伏电站对企业来讲,利润率没有保障,投资回收期限长会拖垮财务早已预警的企业。政府补贴时间过长,一旦企业成规模的建设,资金流断裂随时都是可能的。同时,通过电站建设来拉动自身销售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所遇到的问题不是销售不畅,是销售价格太低,卖的越多反而亏的越多。借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李俊峰的话讲,组件企业建设电站就好比包子铺生产包子,卖给自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撑死。

中国光伏产业走入死胡同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强力启动市场,但发电成本仍过高,财政补贴数额有限,财政补贴的时间过长,光伏企业很难依靠这些来获得后续投资的资金。国家各个电网虽然支持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但只给予0.4元/度脱硫煤电价,国家给予光伏发电上网1元/度的上网价格,剩下的补贴款还需企业经过漫长的时间来申请。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光伏电站不是企业最佳选择,中国光伏电站建设量逐年增加,实际上还是与地方政府的怂恿有很大关联。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拉来一个光伏或风电项目可能会给其带来上百亿的招商引资额度,因此他们罔顾事实,不管当地电力是否匮乏,电网建设是否完善便拉开了光伏电站建设的大幕。对企业而言,地方政府的优惠招商政策给予了企业一个看似较为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也开始蠢蠢欲动。于是乎,多个上百兆瓦和少数几个GW级以上的光伏项目正在酝酿之中,但最后光伏企业很难从中获利。

2013年,不管企业规模多大,中国光伏企业谁都有可能倒下,这是光伏产业早熟的代价。有了这一教训,中国的光伏应用市场就不应该让其早熟,否则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就和现在一样,进退两难。这为正在转型的光伏企业敲响了警钟,即不要把目光聚焦于电站建设,还是调整自身的运营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创新,放眼未来还需强身健骨,不要透支本已虚弱不堪的体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