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致“政绩破产”的相关负责人受到严肃追责,类似“骗子做片子”式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骗局才不会重演无论是从高速经湖南进入广西兴安县,还是从桂林市进入兴安县,公路两旁都可以看到“打造太阳能光伏之都”的巨大广告牌。不料,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里却充满骗局,虽然所有公司停产日子多,但是每逢有领导来视察时,总会有附近农村的临时工被招来穿上统一工作服,装模作样地做“硅片”,连工人们也忍俊不禁地戏称,这是“骗子做片子”。临时工“表演上班&rd

首页 > 政策 > 正文

新华社批光伏之都:“政绩破产”也应当问责!

2012-11-30 11:02 来源:新华社 

让导致“政绩破产”的相关负责人受到严肃追责,类似“骗子做片子”式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骗局才不会重演

无论是从高速经湖南进入广西兴安县,还是从桂林市进入兴安县,公路两旁都可以看到“打造太阳能光伏之都”的巨大广告牌。不料,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里却充满骗局,虽然所有公司停产日子多,但是每逢有领导来视察时,总会有附近农村的临时工被招来穿上统一工作服,装模作样地做“硅片”,连工人们也忍俊不禁地戏称,这是“骗子做片子”。

临时工“表演上班”为何能蒙混过关?

广西兴安县对外号称“太阳能光伏之都”,并宣称要打造千亿元产业园。但有人反映,兴安县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里的所有公司停产日子多,生产日子少,每逢有领导来视察时,附近农村的临时工就会被叫到厂里穿上统一工作服,领导一走,工人们马上一哄而散。

临时工“表演上班”应付上级领导视察,或许是因为兴安县将“光伏产业”吹得太大,以致于惨淡的产业现状无法给上级领导一个好印象。没有光伏产业基础的兴安县之所以能“叫响”光伏产业,主要是“誓要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园”的雄心壮志忽悠了相关部门和领导。前些年在“朝阳产业”的呼唤下,不少地方开始大做光伏产业的文章,光伏产业竞相而起。当时,靠国家鼓励和新能源相关补贴,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还不错。随后,一哄而上的局面使得光伏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越来越呈现同质化现象。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美欧反倾销调查等因素影响,国内光伏业遇冷。本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兴安县光伏产业自然受到严重影响,但还继续“扩大规模”建设光伏产业园。市场不给力,只好雇人凑。

雇人“表演上班”,一方面是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的严重倾向,另一方面,是“雇人表演”可以获得利益。既骗了上级,又骗来了政绩,还可以保证光伏产业园的存在,何乐而不为呢?如此赤裸裸的“欺骗”,其底气来源于不担心被问责。此前,有地方“表演”水泥地种菜糊弄土地督察的例子,没听说过有人被问责。此次如果不是当地人接二连三反映,估计也不会曝光。

如此欺上瞒下,糊弄作假,相关部门难道就没有察觉吗?难道一个号称“太阳能光伏之都”的地方,上级工商、税务、企业等诸多管理部门要摸清真实情况很难吗?为何领导来视察时连“上班表演”就能蒙混过关?“太阳能光伏之都”可否有透明的“阳光”?对类似的“皇帝的新装”,现实中未被走过场式的“检查”、“视察”识破真相的,到底还有多少?

“政绩破产”也应当被问责

稍微展开一下,就可以看出“骗子做片子”的戏法,实在是一场连环骗局。最低端的是工人,尽管平时做一天工人放两天假,连低得可怜的工资也拖欠着没有发,但是有领导参观视察的时候,还是得到工厂配合表演,以证明在光伏产业不景气时,这边风景依然独好。连环骗的中间环节是企业。领导要视察,冷清的企业转瞬成为产业兴盛的剧场,花点小钱,请工人来演会儿戏,大约既可以宣传企业品牌,又可以让各级领导看得满意愉快。

位于连环骗局最高端的其实是主政一方的官员。四五年前,兴安的光伏产业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一家光伏企业。未料,兴安县有关领导突然想到了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宣传号称太阳能光伏之都,且将打造千亿元产业园。这样的骗局居然立竿见影,据称得到了某些领导表扬,兴安县“无中生有搞起了光伏产业城”,一时间声名鹊起。

这个既无资源又无市场优势的兴安县,要体现太阳能光伏产业脱颖而出的景观,企业配合表演十分重要。而要想企业配合默契,恐怕默许企业圈地几乎是唯一重要的钓饵。于是哪怕征地手续不完善,哪怕村民不乐意,因为有当地政府的撑腰,企业也敢于用软硬兼施的方式进行强征。总之,无论用上什么违规违法的手段都无所谓,只要这个规划面积23.9平方公里的园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千亿元光伏产业园就行。

在这场“骗子做片子”的连环骗局中,土地资源浪费了,农民利益损害了,地方发展的机会成本付出了,甚至于一些真心搞实业的企业家也在招商引资的拉郎配中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在光伏产业遭遇寒冬之际,如果说投资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处境可能是企业破产的话,那么当初“无中生有”变戏法搞光伏产业园博得上级领导赞赏的党政领导,恐怕不免要遭遇“政绩破产”了。

企业破产之类的经济损失容易考量,但是危害更大的“政绩破产”,常常容易被当地政府“辉煌”的政绩宣传所掩盖,既无人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又无人对主政者的政绩得失进行考量,甚至于不影响主政者任期一到就拍屁股走人,实在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假定“政绩破产”不被追责,或者喊了一堆响亮的口号,留下一个一片狼藉的产业“受伤”区之后,而主政官员仕途照旧,甚至还成为了“有魄力能干事”的典型不降反升,那么,类似“骗子做片子”式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骗局仍会重演。

中国光伏产业遭受危机的严重性已是不争的事实,然后这些“政绩”工程的背后,我们不进行长而久远的反思。

昔日光伏行业巨头濒临破产,光伏双雄早衰,拷问新兴行业发展方式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曾经的中国首富施正荣这几天很烦,49岁的他连日来为由他创立的尚德电力的生死存亡而不停奔波。光伏市场增长乏力,这家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企业现在四面楚歌,负债累累,美国和欧盟的光伏"双反"更是雪上加霜。

摆在施正荣面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债务,尚德的总债务已经超过35亿美元。尚德明年3月到期的短期债务有将近20亿美元,但尚德目前手中的现金不足5亿美元,根本就还不起。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尚德电力在纽交所的股价已经从2007年的每股86美元,跌到目前不到1美元。而且由于连续3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尚德已经受到了纽交所的退市警告。

和尚德并称光伏双雄的赛维LDK处境更加凶险。到6月底,赛维的负债率高达惊人的93%。仅在今年,赛维就将有大约20亿美元债务到期。但到6月低,赛维拥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只有2.962亿美元。对于光伏双雄来说,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上个月施正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这段时间,你要我说什么?"一句话,透出无尽沧桑。当年的光伏双雄,尚德和赛维,都早早地衰落了,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有多方面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产业发展模式有一些问题,光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几年之间就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变化。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认为,我国的产业发展太快,存在违反产业发展常规的逻辑,需要更多的反思。

马光远一个产业从起点到终点,走过的路如果太长、太快、时间太短,里面肯定有某种违反产业发展常规的逻辑。中国的光伏产业短短几年从人人追逐到人人害怕,背后逻辑恐怕不是很容易解释清楚的。这几年我国有很多产业的发展类似光伏产业,一开始大家追逐而上,所有地方都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最后造成产能过剩、门槛很低,技术低端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市场,以后又面临行业瓶颈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政策就手足无措,把所有困难全部踢给了市场,踢给了企业。

不仅是光伏产业这样,很多产业的发展都经历这样的逻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本身是一个慢活,不是短期可以去追求政绩、追求热钱的产业。所以这个逻辑不仅值得光伏产业反思,也值得现在很多产业去反思,我们走过的路,我们的政策,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市场,我们的技术等,反思的层面非常多。

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在光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尚德的初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持近乎溺爱;目前,施正荣另起炉灶还得跟政府协商一致。但是施正荣到现在还是希望政府能继续扶持尚德。马光远表示,新能源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是有前景的,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马光远对于无锡尚德在内的很多面临困难的光伏企业,现在突围的难度非常大。但是走到今天,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政府身上,比如说有很多企业没有政策鼓励,在发展非常好的时候没有政府追钱等。市场本身包括企业家投资光伏产业的非理性的热情需要反思。要寻求解决之道,政府的参与肯定少不了,但是企业家的反思包括行业本身全方位的反思肯定也是少不了的。现在中国光伏企业里面70%-80都面临未来在何方,前方的路在何处的问题,这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是行业的问题,是个全局的问题。行业好的时候我们都趋之若鹜,行业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唯恐避之不急,这种思路、心态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而且就未来新能源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有前景的,目前的困难应该想办法解决,避免走上破产这条路。

其实除了光伏企业光伏行业之外,很多新兴行业在创立之初都是希望政府来扶持,而地方政府也乐意通过扶持高新企业的方式充实地方财政。但是一旦出现了行业波动,这种方式就出问题了。马光远认为,现在代有政绩观来发展产业的路径一定要改变。

马光远我们的光伏产业算不算高技术产业,这是需要打上问号。现在很多带着光伏两个字的企业,第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第二个产业进入门槛非常低,本质上,我们的光伏产业只有高新技术产业之名,而无高新技术产业之实,是非常低端的制造业。现在我倒不觉得应该反思产业政策,我们应该反思这么多年以来戴着高新技术的帽子,事实上我们进入的门槛很低。为了扩地盘,为了面子,为了名声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行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日本、韩国在扶持产业的时候是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这种带着政绩观来发展产业的路径一定要改变,否则国家要受损失,企业要受损失,产业的发展要受损失。

同时马光远认为,对于尚德电力这样的大型光伏企业,解决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国内的企业带来较好的示范作用。

马光远现在大家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困境。政府介入并不是要背所有债务,把包袱甩给政府以后自己轻装前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解决的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如果尚德的解决方案大家认可,对于国内诸如此类的企业的问题解决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案例。所以各方面都应该积极面对,不要回避问题,甚至不要想着包袱。

马光远简介

马光远  男,1972年生于甘肃,经济学博士,经济评论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成思危先生。学术研究主要在宏观经济、企业并购和民营经济等方面,关注中国的法治转型和制度变迁,正在筹办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现兼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民建北京市西城区副主委,西城区政协常委。同时,还是《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中外管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杂志的专栏作者。2009年荣获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骄子青年领袖”称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