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用部门选择太阳能项目时,有必要保证电站项目在历经20年或30年的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后质量仍然良好。如何确保太阳能具有长久的价值?以及如果太阳能光伏项目失败了,会不会伤及整个行业?
虽然大多数制造商仍然采用最佳实践方法,然而任何一点的疏忽都可能使整个行业的代价功亏一篑。而“奋战到底”的价格战,长期下去人们如何衡量产品的质量?质量链出现故障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仅是某个项目,甚至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投资信心受到实际问题的打击,那么就会导致资金成本的提高或者资金有效性的限制。这些麻烦问题也正是Dissigno的首席执行官David Williams所担忧的,他拥有开发太阳能的实战经验,也一直关注着来自价格战的长期质量反馈问题。
“我不想被听起来好像是在散布恐慌的言论,”威廉姆斯告诉记者。“但是有些制造商可能会被迫做决定——即使他们不确定做出决定后的后果——因为他们正面临破产的局面。他们正在做出非常艰难的选择,如何清除那些无价值的库存。”
真正的危险
当处于角落时会发生很多故障。输出功率超过五年甚至每年百分之十的退化是有可能的。接线盒会着火,或者脱落,劣质的连接头会引起火灾,当大量电流同时输入同样单个电池片时会变得高温,因此那里会有不少着点区域。
太阳能电池板损坏的一个现实原因是火灾。“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关心它,”他说。考虑到风险因素,“我不想让人们都觉得舒服。”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Martin Plass副总裁持赞同观点,他还是尖端太阳能测试实验室CFV的总经理,他还拥有部分的德国Fraunhofer ISE(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股权。
“你不能削减80%的产品成本,还期望保持相同的产品质量,”他说。“因此我认为当我们将看到问题组件突然出现在该领域是必然的。”
未完善的基本测试协议
“没有固定的准则来表明,如果做了很多次测验就可以保证组件真的能用那么长时间,”Plass告诉记者。当今很多初次测试的认证程度非常低。这就是CFV作为后续独立实验室的原因。
“当制造商想要给银行证明可盈利性时,通常会进行债务测试或质量控制,”他说。“如果他们想说服银行,就必须让银行相信他们的组件质量更好或组件持续时间更长或组件不怎么退化。”
即使是顶级的测试也会有要修正的可能,因为在当前恶性竞争的环境下,厂商可以选择最佳的测试脱颖而出。“制造商会说我想做这个特定的测试或测试序列,”Plass解释。
“有人要求4万个周期的温度循环和2000个小时的湿热实验;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一个代表该领域25年的良好压力标准。但其他人可能会选择400个循环周期和1500小时的湿热试验。所以这些测试结果是无法比得上的,”他说。
增加自我伤害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品质保证是美国“自己造成的”创伤,美国对中国发起太阳能关税战争,通过在供电线测试中仿造人工损坏,间接地阻碍了质量控制。
“美国的压迫政策转变为禁止购买中国制造的光伏电池,随之制造商开始做出改变,如采购台湾制造的不同电池,”威廉姆斯说。“这种行为还没有受到监管。这有点像更换汽车的引擎,而不是仔细核查所有相同的碰撞试验。”
尽管组件制造业还在中国,而工厂仍然遵守同样的质量标准,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电池,也许根本没有经过测试。
早已艰难的产业贸易
第一太阳能公司的Alan Bernheimer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湿度是一个难题,对晶体光伏来说更是如此。仅仅通过其密封结构,薄膜往往比晶体硅能更好地防止退化。
“我们举个例子,很薄的碲化镉镀膜贴在玻璃背面,并且夹在两层玻璃中间,所以不漏水和不进空气,”Bernheimer说。“这是一个非常稳定和耐用的材料,看起来更像传统的硅基板。”
然而,这项技术要求比较高。“用来制造薄膜的混合物比晶体更难保持稳定,”威廉姆斯警告。
“碲化镉或铜铟镓硒是混合物的金属材料,这两种材料基本不发生反应。虽然一些公司如第一太阳能公司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使其稳定,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此一些组件退化的速度可能比预期的还要快,”Williams说。
同时,随着行业指数的增长,一些新出现的制造技术是如此新鲜,难以确定他们所做的产品是否降低了质量。
“我认为,大多数组件制造商事实上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补充道,并强调太阳能产业有必要保护品质优异的制造商,只是因为他们可能做出不正确的选择——因为没有谁会去真正监督他们——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做出正确选择。”
“极其优秀的材料科学家也会来解决这些问题。短时间的努力是不够的,”他总结道。“要经过许多年的努力。”(Emily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