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能过剩多少与奥巴马承诺有关。对于中国关系也是两个人辩论的主要话题,同时可以看出两个人对中国什么态度?罗姆尼和奥巴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罗姆尼似乎更激进一点。罗姆尼聪明在不跟奥巴马坚持同样立场,他不断质疑“奥巴马把中美搞成这样为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客观咱们理性的分析,站在外国人角度看美国和中美关系,其实笔者也觉得奥巴马做的不对。比如从美国经济拉动来说,美国拉动需要一些产业振兴,奥巴马提出大搞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雄心勃勃,在选举的时候演讲就说,一定要大干一场新能源,上台之后说跟中国要好好合作,加强光

首页 > 风电 > 风电运维 > 国际 > 正文

奥巴马“忽悠”中国:光伏、风电、页岩气实乃“骗局”

2012-11-08 10:22 来源: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中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能过剩多少与奥巴马承诺有关。

对于中国关系也是两个人辩论的主要话题,同时可以看出两个人对中国什么态度?

罗姆尼和奥巴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罗姆尼似乎更激进一点。罗姆尼聪明在不跟奥巴马坚持同样立场,他不断质疑“奥巴马把中美搞成这样为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客观咱们理性的分析,站在外国人角度看美国和中美关系,其实笔者也觉得奥巴马做的不对。比如从美国经济拉动来说,美国拉动需要一些产业振兴,奥巴马提出大搞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雄心勃勃,在选举的时候演讲就说,一定要大干一场新能源,上台之后说跟中国要好好合作,加强光伏与风电等新能源方面进行合作,使中国很多光伏企业看到了类似于当时德国施罗德政府给予中国光伏的曙光,事实也的确证明了,施罗德政府成就了中国光伏产业。但这一次换成了美国人,换成了奥巴马,一个在中国人眼中迷离定位的总统。今天,更多中国光伏企业更愿意承认,在光伏产业上,中国被奥巴马忽悠了。昨天的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势头,很多人一听说奥巴马当选了,奥巴马对新能源这么感兴趣,奥巴马说新能源无限光明,似乎看到了无限生机。但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光伏为什么产能过剩?没有外因嘛?如果奥巴马不向中国鼓吹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论,而美国国内恰是另一套战略资源储备策略,或者那时候就开始对中国光伏及风电等新能源产品开始制裁,中国光伏产能能过剩吗?风电能屡次遭到莫须有的调查吗?美国的忽悠本色暴露无疑,先鼓吹,后支持,等中国形成产业规模,一棒子打死。这就是美利坚式的“阴谋”。

而如今,奥巴马获得连任。中国新能源产业似乎又被奥巴马忽悠了。

页岩气令全球趋之若骛,这种处于艰难时期的新能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商机,奥巴马美利坚式的忽悠似乎如鱼得水地在继续。但《纽约时报》引述多封业界及地质学家内部电邮,质疑油企高估页岩气盈利前景,夸大油井蕴藏量,甚至将相关投资形容为庞氏骗局。而中国国内对于页岩气的推崇近期质疑声也持续不断。

包括国内油气公司一致唱好页岩气之际,却没有综合考量开采的难度和成本,虽然美国本土的确有不少活跃油井,但通常被大范围产量较低。开采成本较高的油井,而且不少主要油井的产量跌幅亦比想像中快。

《纽约时报》去年引述投资公司PNC向承建商发出的电邮,表示页岩气本质上无利可图,令人想起“科网泡沫”;有能源研究公司指,没有利益关系的独立人士认为页岩气是大型的庞氏骗局。更有业内人士表示,页岩气完全是被美国“阴谋”鼓吹起来的投资陷阱,美国阴谋大棒直指发展中国家。

部分质疑甚至来自油气公司内部;切思皮克(Chesapeake)一名地质学家指出公司的生产预测不可靠,单是油井首年产量跌幅之快,便足以令他起疑;康菲石油(Conoco Phillips)亦有员工指页岩最后或成全球最不赚钱的领域。

不过,这些油企对页岩的热情不减,不断说服投资者页岩是未来的石油,公司坐拥庞大蕴藏便是铁证,但不少业界人士未被说服,尤其页岩气开采属新行业,只能以有限资料及一定猜测来推敲蕴藏量。

更有分析质疑,有关蕴藏是否被故意夸大,虽然这些电邮未有指明有公司从事这种非法行为,但有投资公司质疑油企欺骗华尔街,只拿最好表现的油井数据粉饰。

美国证监(SEC)年前修改规例,容许油公司申报较远油井的蕴藏预测,又不用公布预测方法,亦助了油气公司一把;《纽约时报》追踪19间油企,最少7间便立即增加预测,最多逾2倍。

除了油公司,当局的乐观预测亦为业界推波助澜,但研究方法同样招来话柄;备受重视的能源信息局(EIA),被指依赖顾问公司及油企的新闻发布作“独立”报告,有利益冲突之嫌,令数字倾向唱好。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重点页岩田Marcellus Shale的蕴藏估计,便逼使EIA大幅下调预测;前者指只有84万亿立方尺,后者却认为有410万亿,EIA最终削减预测80%,承认对方才是地质专家。

有业界则乐观到底,指预测已远高于十年前,加上技术进步,开采更具成本效益,故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巨企也开始涉足;怀疑派则以安隆(Enron)破产作例,警告防范危机。

巧合的是,上文提到的切思皮克近日卷入管理丑闻,这间全美第二大天然气商正被证监调查,又因成本高录得巨额亏损,大幅削减现金流预测令信贷评级遭降,有人随即提出:是否下一间安隆?

对于页岩“陷阱”论,原石油部勘探司副司长查全衡的观点似乎得到了佐证。

当前在我国,开发页岩气形成了一股热潮,起因除了上述因素外,美国政府直接出面推介,西方能源机构和技术服务公司对我国资源前景一片叫好,我国学界高亢的附和声也在推波助澜。这股热潮具有“上面比下面热,业外比业内热”的特点。

查全衡表示,因为中美国情的差异,开发页岩气的条件至少有6点不同。

一是油气勘探开发阶段不同。开发油气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非常规,从高品位到低品位。非常规油气相对常规油气,整体而言,品位低,工作难,成本高。美国早在1821年就发现和使用页岩气,但近十年才得以飞速发展,美国常规油气已进入勘探开发晚期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原因。中国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尚处在早中期,预测近20年内,人们不会舍易求难,选择非常规油气作为主要工作对象。在我国,致密砂岩气已形成年产百亿方以上规模;煤层气已开始商业生产,而页岩气则刚起步。显而易见,在这一时间段内,页岩气在非常规气中也很难成为主角。

二是石油地质条件不同。美国页岩气主要产自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以海相地层为主,而我国富含有机质的页岩不少分布在年代更老的,或年代更新的地层里,陆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占很大比例。美国地质构造相对稳定;中国相对活动,不少目的层系后期都经历了强烈改造,页岩气聚集规律更为复杂。

三是环境承载能力不同。当前,页岩气离开了水平井、大型压裂就没有产量。即便如此,单井日产量大多低于1万立方米,因此要上产量,还得多打井。大型压裂每口井平均用水2万—4万立方米,美国有5万多口页岩气井,用水量之巨可想而知。加上压裂中添加的化学剂对地下水源和地表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因而人口较稠密的美国、加拿大一些州(省)已开始叫停一些页岩气项目。中国人均占有土地和水资源的数量远逊于美国,且长期过度的开发使中国生态环境更脆弱。因而美国“水平井、大型压裂、多打井”的做法在我国难以全面推广。

四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同。美国技术服务市场完善,有钱就可以雇到高水平的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进行勘探开发。中国主要技术队伍隶属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民企难以雇到高素质的施工队伍。

五是销售网络完善程度不同。美国油气管道密如蛛网,有了油气可以及时送往市场,成为商品。中国油气管网不够发达,生产的油气难以及时变成商品。煤层气我国开发了20多年,年产量达到15亿立方米,但商品气仅占一半,就是例证。

六是矿权管理制度不同。美国是“土地权主义”,取得矿权和取得土地使用权是一致的。中国是“矿业权主义”,取得矿权后还得到地方政府办理土地使用权。我国矿业秩序还不够理想,矿权纠纷多,协调难。

前有美国奥巴马政府出面大力推介,西方能源机构和石油公司对中国页岩气前景一片叫好声,后有我国业界和学界高亢的附和声。当页岩气开发被冠以“革命”之名后,有责任心的行业专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美国的页岩气储量是打了10000多口井后测算出来的,中国打了50来口井就算出来了?中国地质、地表复杂,我们不能‘被第一’忽悠,更不要跟着忽悠而搅乱了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徐锭明在2012全球石化替代原料高峰论坛上给业界对页岩气开发的“狂热期待”泼了泼冷水。

徐锭明特别向与会人员推荐了中石油咨询中心专家、教授级高工查全衡、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曾兴球三位专家的观点。总结起来大概就三句话:“我国开发页岩气不能头脑发热、要务实看待中国页岩气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致密气最现实。”

不要被“忽悠”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1年4月宣称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TRR)中国有36万亿立方米,超过美国的24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查全衡质疑这样的结论。他认为,首先,我国和美国沉积岩分布面积大体相当,但石油地质条件要复杂得多,眼下还看不出有更优越之处。其次,美国的资源量,是依据大量的动态资料算得的,和我国在几乎没有井的资料条件下算得的“含金量”(可信度)是不同的,难以直接对比。最后,EIA此次仅仅评价了中国塔里木和四川两个盆地,就说我国资源规模超过全美国的资源规模,实在难以令人置信,起码是言之过早。

查全衡指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含油气盆地,相同的油气田,也不会有相同的非常规油气聚集。中美两国尽管国土面积相近,但差别很大。美国主要是海相沉积;而中国有极其发育的陆相沉积。美国页岩气主要产自上古生界,而中国有发育的下古生界及元古界。美国页岩气产区主要分布在比较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内;而中国总体处在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众多的页岩层都经历了强烈的后期改造。

我国人均拥有土地、水资源的数量都大大低于美国。又经历五千年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也较美国脆弱。页岩气资源总体属于“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页岩气,美国主要采用“大量打井,打水平井,多段压裂”的办法。这种办法占用土地过多,用水过多,海量运输影响生态环境,大量钻井液、压裂液需要无害处理,作业过程中烃类气体逸散等问题,已导致美国、加拿大、欧洲叫停了一些页岩气项目。同样,我国多数地区能否承受这样一套做法,是有待深入研究的。

查全衡认为,非常规油气是一个新事物,极大地拓展了石油上游业的工作领域,从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开发利用,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战略抉择。当前开发非常规油气,特别是开发页岩气,正在形成一股热潮,将推动我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但我们在热潮中,为了避免大起大落,避免付出太多“学费”,应当花些时间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一些问题。

开发需“务实”

查全衡日前撰文指出,我国页岩气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从美国页岩气发展的经历看,我们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页岩气开发既要重视,又要务实;既要学美国之经验,又不能走美国的老路;既要大胆创新,又要遵循规律,做到稳步前进、健康发展。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要处理好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关系。要全面规划,整体部署,主攻常规,兼顾非常规,努力做到常规与非常规并重。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量很大,但现实情况是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潜力也还很大,根据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常规石油的探明率还不足40%,常规天然气探明率仅20%。就页岩气而言,现在调查的资源量基本上是预测资源量,变成可动用开发资源还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我国有关页岩气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如果资源不可靠,页岩气的分布范围、聚集规律、成藏机理、储层特性等基本要素搞不清楚,难言大规模开发。

要加大页岩气开发技术攻关。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政策,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系列配套技术,如钻井工具、采油机械、压裂设备等,针对页岩气开发的需要,把石油机械设备制造业带动起来,构建中国特色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体系。

要改革完善投资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页岩气开发。国家已经批准开放油气勘探开发上游市场,无论是国企、民企都可以投资进入页岩气开发领域。页岩气毕竟还是一种天然气,大部分矿区与常规天然气的矿区是重叠的,民营企业一旦介入页岩气开发,建设新矿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已建设起来的老矿区必然发生矛盾。协调解决矛盾势必要开放技术服务市场、下游销售市场,要全面开放页岩气开发市场,必须规范市场准入条件,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合理确定产品价格,疏通天然气销售渠道等。国家相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政策,拿出管理办法,做到政策明晰、监管到位、开发有序。

要抓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的建设,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为工业化生产做好准备。页岩气开发是个新事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过程中气井压裂用水量很大,地面、地下都有可能造成污染,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通过使用新技术,提高单井产量,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促进高效开发,将关系到页岩气开发能否实现规模生产的大问题。

发展致密气最现实

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气,主要原因是它们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较,成因有所不同,开采方法有较大差异,开发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比较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种非常规天然气里面,开发致密气是最现实的,从技术上讲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长庆油田现在天然气中70%~80%就是致密气,四川须家河地层也主要是致密气。要求中国很短时间内大规模开发页岩气是不现实的。

对比美国来看,美国非常规气产量有3000亿方左右,煤层气有500多亿立方米,现在产量已经上不去了,2000多亿立方米是致密气,1300多亿立方米是页岩气。

童晓光还透漏,去年年初工程院几位院士就写信给中央,建议加快发展非常规气,但是我们也很谨慎的把页岩气和致密气放在一起,因为致密气比较有把握,页岩气并不是很有把握。国家能源局也曾经找我们几位院士讨论页岩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要提出到2020年达到800亿立方米或者更高,我们几位院士是反对的。

童晓光指出,中国开发页岩气面临的地质条件和地面条件都和美国不一样,技术也很难移植过来。美国大多是海相地层,而中国地质条件最稳定,最接近美国情况的地方就是四川盆地,但缺陷是埋藏比美国深,开采成本高。美国大部分页岩气产区都是平原,钻机很容易搬迁,而我们都是山区和丘陵地带。此外,工业化开发页岩气需要大量的压裂机,大批压裂设备要运进山区去还需要修路,运输成本就比美国的大。最关键一点是中国山区里面水资源缺乏,现在采用的水力压裂技术,需要大量水资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