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场全球金融海啸让中国光伏业的美梦戛然而止,海外需求的突然休克,让彼时的光伏业突然乌云压城,如同房地产业一般风声鹤唳,随后的 2009年,中央祭出4万亿经济刺激大旗,光伏行业也在2009-2010年迎来了盛极一时的短暂繁华,但随着欧债危机发酵、海外需求萎缩,从2011年开始,中国光伏业再次开始感受彻骨之寒。
2012年的到来,并没有让光伏产业有所好转。相反,去年由SolarWord提出的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双反。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与对决。终于在日前美国确定对光伏产品进行双反。最严重的是中国光伏产品70%出口欧洲。但是欧洲和印度也在酝酿要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已经被噩运缠身的光伏产业,又狠狠的被捅了一刀。
很多光伏企业由于产能过剩,资金链短缺,经受不住此次考验,已经走投无路,即将面临退市警告,有的甚至已经濒临破产,还有一些死而不倒的企业,正在考虑着“国有化”策略。在光伏企业面临种种危机的时候,国内市场也没有袖手旁观,一系列的扶植政策层出不穷,尤其以近日受人瞩目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备受欢迎。
分布式光伏发电之兴起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大幅度提高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分布式发展比例,例如,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分布式一项就超过1000万千瓦,2015年之后,太阳能发电每年或超2000万千瓦,其中一大部分是分布式太阳能发电。
未来“分布式发电”将成为重点发展趋势。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建在用户侧,所生产电力主要自用。具有容量小、电压等级低,接近负荷,对电网影响小等特点。可以应用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以及居民屋顶上。此前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符合用户端平价上网的趋势。借鉴欧洲光伏市场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后续国内将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政策和补贴细则。
据悉,分布式能源可以离网运行,也可以并入电网,避免了电力系统远距离输电的线路损失和极端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非常好的经济、节能和减排效益。
此前,我国确立了今年金太阳工程示范项目规模为1709兆瓦。与此同时,记者获悉,由国家能源局委托有关部门起草的《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国家能源局走相关程序,拟尽快推出。
分布式光伏发电之出台
26日,国家电网召开国家电网公司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电视电话会议暨新闻发布会。
会上,国家电网发布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方案,满足条件的光伏项目可以接入电网,这些条件包括:位于用户附近,所发电能能够就地利用,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而且单个并网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
国家电网承诺,电网企业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业主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和咨询服务,并在受理并网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实施安装;将免费提供接入服务,并且全额收购这些项目富余的电量。这项政策,为面临美国、欧盟双反调查而陷入经营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带来利好。
同时,根据发布会透露的信息,截止9月份,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光伏发电并网容量271万千瓦,同比增加4.2倍。发电量25.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5.4倍。已同意并网正在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126万千瓦。为什么分布式光伏发电会在国内吵得火热,一定有它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分布式光伏发电之优势
1、有助消化国内过剩库存
事实上,国家出台此政策并未出乎行业意料。孟宪淦便认为,这是行业主管部门为落实不久前公布的《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的后续举措。
“该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到2015年分布式发电到装机目标为1000万千瓦。”孟宪淦对 记者表示,目前这一数字在既有装机量中占比极小,因此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此外,在国内光伏制造业频遭欧美主要市场“双反”、出口严重受阻背景下,刺激国内市场对加速消化现有过剩产能也将大有裨益。
据 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预测,如果以每个省区申报不超过500兆瓦、全国31 个省市(区)来测算的话,总装机量的上限将达15GW。虽然国家能源局并没有说明项目完成的时间,但据政府此前的口径,15GW的这一数字有望在“十二 五”期间完成。再加上今年两批金太阳示范工程3.7GW以及部分省区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安装量,“十二五”未来几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不容小觑。
孟宪淦估计,未来几年年均新增装机应保持在7、8GW规模,“十二五”末光伏总装机将突破30GW。
近日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天合光能、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等国内最大规模的5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总库存量高达5 GW左右,而国内光伏企业的全部库存估计则有20 GW以上。因此,在政府采取刺激国内市场的积极举措下,将有助于缓解光伏组件严重过剩的局面。
2、解决多余电量上网困境
今年以来,光伏全行业发展持续低迷,企业的大面积停产直接导致了用电需求的大幅缩减。对于头顶着一个个“金太阳”的企业来说,30%的自发自用电量瞬间从“不解渴”到“难消化”,这时,为保证项目正常运行,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多余电量向电网输送”的现实需求。
“以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为辅”,本身就是国际上发展分布式发电的客观规律,也能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靠近用电终端便于上网优势,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 从目前现实来看,“多余电量上网”遭遇的困境甚至比上述“30%魔咒”更甚。一方面,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间歇性及不稳定性给电网留下的“影响电网运行安 全”的顾虑始终未彻底消除,电网对光伏发电抱有本能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即便考虑吸纳光伏发电,也须按照电网的设计进行技术处理后进行统购统销,多余电 量想直接向电网销售似乎不太可能。
结合国际经验,业界纷纷倡议以建设智能微电网来实现光伏发电在一定规模的局域网内双向流动。据徐征介绍,微电网平时与大电网并联,通过自备的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高峰时向大电网输电,用电低谷时从大电网购电。更为重要的是,微电网可以从大电网中实现快速切换、隔离,对大电网安全运行无影响,免除电网企业的顾虑。
微电网概念的兴起,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有效化解光伏并网难,进而推动国内光伏市场迅 速扩容的希望。中冶集团最近就瞅准这一领域的市场机遇着手提前布局,其正自筹数千万元资金准备在总部所在地办公区域建设一个微网示范项目,并意欲通过未来的商业化运作将其打造为未来的一个业绩增长极。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例如储能等技术因素制约,但市场普遍预计微网产业化后市场规模可望在5年内达到上千亿元 规模。
与这一端兴奋躁动的情绪相比,微网另一端连接的电网企业则显得谨慎许多。国网能源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微电网只有在那些大电网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具有存在价值,微电网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存在的必要性并不太大,产业化更是提不上日程。
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微网未来发展,众多人士均提出一个问题:微网到底应该由谁来建?在徐征看来,几家写字楼之间就可组成一个微网系统,其工程量和技术难度相对于大电网建设要小很多,甚至一个小区的电工队就可以完成。
但上述国网能源研究院人士则指出,按照当前《电力法》要求,电网企业拥有建设和运营供电网络的唯一许可权,其他任何主体建设微网可能都面临合法性问题。此外,包括微电网接入、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设备制造等环节,都缺乏相应的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徐征表示,有关大规模建设微电网系统以化解当前国内光伏产业困局的积极作用,已经在业界形成广泛共识,而且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障碍,现在需要打通的关节是政策和电网瓶颈。
据记者了解,对于解决分布式发电并网问题,国网推行的方案是所有光伏发电量在并网端原地升压至10千伏以上入网计价,再降回380伏按销售价格结 算。一位业内专家对此指出,对于习惯了吃上网和销售电价价差的电网来说,这种考虑符合其运营特性。企业每自发自用一度电,带来的是电网售电收入的直接减少。但这“一升一降”过程中无端增加了大量输变电投资,浪费财力物力。“这就如同一个人去邻居家串门儿,却必须先开车上大街,缴纳过路费后再绕回来,显然 是不合理的。”他说。
3、投资回报率有望达10%以上
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60%~70%,其中海外市场占国内光伏企业全球市场的 80%以上,但欧美“双反”对国内光伏行业造成巨大打击。“不管怎么说,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政策的出台也是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个积极表态。同时也是国内光伏市场开启的信号。”国内一家大型光伏企业人士张林(化名)表示。
国内光伏市场在2011年开始放大,主要得益于“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屋顶计划、上网示范电价等政策。因此,在2012 年海外市场贸易战的严峻形势下,国内市场成为国内企业重中之重。
日 信证券预计,国内市场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2011年的8.18%,上升到2012年的16.67%。同时,因目前东部并网发电成本跟终端销售电价已经较为接近,已下降至0.9元/kwh,如果按照媒体报道中的度电补贴力度,自发自用和多余电量上网均享受同等电价,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 10%以上。
张林认为,如果欧洲“双反”也像美国那样,国外市场就基本关闭了,企业只能去抢占新兴市场。因此,对大厂商来说,明年针对中国区的出货肯定会增加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台,会引来很多的投资者,也可能会给正在受煎熬的光伏企业带来生机。但是光伏企业真的就那么乐观吗?
总结
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来说,并网不是主要问题,其盈利模式和电价补贴实施才是国内市场能否启动的关键。虽然分布式光伏发电成本已明显下降,投资回报的吸引力增强,但是分布式光伏“救市”的力度仍有限,而且在推广中还要继续面临一些绕不过去的问题。
一位光伏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按照最新“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吉瓦,2011年装机累计是3吉瓦,也就是说,今后几年每年约增5吉瓦。
在此限制下,“国内市场充其量只能弥补30%的欧美市场空间损失,仍需整合关闭掉30%的国内落后产能(12吉瓦),转移8%产能(3吉瓦)去海外规避‘双反’,这样市场才能恢复平衡。因此,大家不应盲目乐观。”上述分析人士说。
此外,高成本也是制约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国家的电价补贴政策。
张林表示,现在发展分布式光伏应该更多考虑其盈利模式和电价补贴实施的问题。比如,在江浙沪三地的分布式发电成本比西部高,那么1元钱的上网电价是无法盈利的。另外,作为企业,更关心的是财政补贴能不能按时发放。
张正陵称,分布式光伏是在政府政策和补贴下发展的,因此它未来的发展规模一定是按照政府的规划范围,并不取决于国网的措施,关键取决于政府补贴。而规划以外的不好发展,因为拿不到补贴。
实际上,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目前遇到了比较严重的资金拖欠问题。在上周的一个光伏行业会议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透露,所有上网电价的补贴资金只发到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