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英利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博览会上的展台上,一台20千瓦时的磁悬浮飞轮储能样机引起参会者的浓厚兴趣,此技术可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平滑入网,拥有13项国家专利,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新硅烷法”制备高纯硅技术,已经被国家授权10项专利,拥有4项国家专利的“熊猫”N型单晶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是世界三大商业化生产的高效电池技术之一,平均效率达19.5%……多年来,英利集团在太阳能光伏技术方面已经申请国家专利445项,170项已获授权。正是重视技术创新,抓专利攻略,使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今年上半年英利组件出货量超过1100兆瓦,同比增长43%,位居全球第一位。
从“制造”到“智造”
在当前经济下行、美国“双反”、欧盟反倾销的压力下,太阳能光伏市场的需求急剧萎缩,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价格也是一降再降,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成为企业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在保定英利集团总部的厂区内,“英利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博览会”的产品展示空间里,从磁悬浮飞轮储能样机到享誉全球的高效“熊猫”组件,处处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影子,彰显着“英利智造”的创新实力。
转换效率提上来,生产成本降下去——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高效电池产品意味着高附加值,竞争力也就更强。”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宋登元说。“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计成本地单纯追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很难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只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才会被市场接受,才能与常规能源竞争,尽快实现太阳能电力的平价上网。”宋登元介绍,“熊猫”N型单晶高效太阳能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9.5%,比普通电池片高出1个多百分点,成本却比同类公司降低30%以上。
多晶电池转换效率从2007年的15%提升至18%,电池成品率从2007年的92.9%提高至97.3%,硅片厚度从2007年的325微米到现在180微米,碎片率却不到1%……自主创新正在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成为企业壮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自主研发的得力助手
国家科技部“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两个代表着行业最高研发水平的研发平台落户英利,同时聚集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英利具备了高水平研发的平台和沃土。
在这片沃土上,管理者注重开启个人创新精神,通过全员公众评选首席员工的示范作用影响每位员工,让2万多员工全部融入积极的技术创新工作中,充分发挥一线员工创新的主动性,使得每一个创意都能尽可能发挥出潜力,以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探索出顶层创新与一线创新互动、专项创新与链条创新互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三大“互动创新”模式,实现公司和个人之间的良好互动,长期以来对创新的鼓励和保护,使创新深度到每一名员工的骨髓。
自成立以来,英利在技术创新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组建了一支由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与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1100人的大技术团队,实现前瞻性研发、实验室技术创新、一线设备工艺创新,持续推动材料、工艺、流程方面技术进步。仅去年一年创新科技成果达到265项,几乎每天都有创新成果出炉
截至目前,英利共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973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计划1项,正在申报的有三项。科技创新共获得各项奖励17项,其中国家能源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奖励3项,地市级奖励10项,行业协会3项,申请专利445项,拥有专利170项,公司撰写和参与编写的行业标准15项。
(王志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