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品约98%的市场,都依赖国外订单,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其中欧洲市场占了2/3多。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欧洲、美国、日本等的许多电站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不可能以很好利率获得贷款,其项目建设以及项目扩张就有压力,而这些太阳能电站,是中国大部分光伏企业的大客户。

与此同时,欧洲市场的补贴政策发生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占全球光伏市场近半数的德国,已经开始减少7%的补贴额。而德国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90%为中国制造。国外对我国光伏产品需求的下降,自然会影响到其上游原料多晶硅的需求。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经济开始放缓,银行业出现了惜贷的现象。许多光伏企业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已经给光伏市场造成很强大的杀伤力,然而欧美印还雪上加霜,多出口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让光伏巨头汗颜!
美国“双反”
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当年美国即开始立案调查。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
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称,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主要是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
欧洲“反倾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的“双反”调查仍在继续,来自欧洲的“反倾销”危机接踵而来。面对欧洲企业特别是德国老牌光伏企业SolarWorld再一次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反倾销”行动。
8月22日,多家下游企业向经济观察网确认,欧洲委员会(EC)已经要求欧洲的组件、电池片和硅片制造商,完成一份调查问卷。EC将根据这些问卷结果,决定是否对进口自中国的晶体硅太阳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该调查问卷共8个问题,包括是否支持调查,产能,产量,销售额、总就业人数等信息。
按照欧盟的规则,会在接到调查申请之后45天之内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7月24日,欧洲光伏制造商向欧盟提起对华“反倾销”调查申请。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主任陈惠清认为,“从目前欧盟各方的表态来看,欧盟立案的过程有还可能会加速。”
印度有意跟随
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后的连锁反应,不仅吸引了欧盟的跟随兴趣,被称为新兴市场的印度也有意跟随。
印度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可能也于近期提起对大陆太阳能产品新一轮的反倾销调查申请。
在太阳能主要消费市场欧元区疲弱之际,solarbuzz最新报告指出,美国太阳能发电今年超过3GW加州模式超越补贴依赖,而印度与中国也可望成为今明年的主要成长动力之一。
台湾中美晶董事长卢明光表示,在太阳能双反贸易战扩大,如若印度将跟进欧盟推动贸易障碍政策,将压制陆倾销趋势,并使竞争对手更加谨慎小心。
目前印度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已多次向印度商会提交反倾销申诉书,但由于产品范围界定方面存在问题,印度政府已经让申诉方进行了多次范围修改。
他指出,在压制竞争者杀价情况下,与先前相比,第三季价格看起来“没那么乱”。
他说,成本控管得宜、开发高效率产品以及财务结构相对优于竞争对手的台湾业者不易被淘汰,贸易障碍对于台湾仍是短期的机会,观察全球贸易变化,在障碍林立的情况下,市场将在1-2年再整理并逐渐恢复健康秩序。
中国的光伏产品主要是以出口为主,而现在欧美印一起围攻中国光伏产业,对于新兴的光伏市场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可以说断送了光伏大好前程。那各光伏巨头就此听天由命,还是奋力挣扎寻找出路,不能让企业因此浩劫而毁于一旦。
开拓新兴市场
除了争取单独税率,许多企业同时也在考虑开发新的市场,以此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压力。目前,我国大量光伏企业都将新兴经济体和国内市场作为了开发重点。
陈卓透露,其所在的英利绿色能源针对开发新型市场的战略调整早已展开。
而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的战略重点则是国内市场。该公司全球品牌总监钱晶介绍说:“2011年公司销售额为70多亿元人民币,海外市场占比80%以上,其中欧洲占到海外市场的绝大多数。但今年第三、四季度,预计公司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销售将平分秋色。”
当然,国内市场也绝非坦途一片,制约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瓶颈是缺乏成熟商业模式和电网消纳能力不足。此外,在同等的补贴条件下,电网消纳能力强、用电需求大的东部地区却存在光照条件差、土地成本高等问题;用电需求较小的西部地区反而光照资源好,土地成本低。
据了解,晶科能源已积极开发中国、印度、东南亚、南非等新兴市场。“这样会减小欧洲‘双反’对我们的影响,预计新兴市场也将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钱晶说。
为抢占先机,一些光伏企业还计划将部分产能转移到新兴市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硅片、电池片环节对用电安全的要求极高,很多光伏企业转移到新兴国家的是后道的组件工序,不太可能转移硅片、电池片产能。由于欧盟反倾销针对整个产业链,因此只转移后道工序并不能规避反倾销税。光伏企业海外设厂的主要目的在于贴近市场,增强在新兴市场的交货能力和及时性,并以此抢占市场。”
投资格局逆转
面对欧盟的“双反”,国内光伏企业缩减产能已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开始退出光伏制造领域,转而投资光伏电站项目,一方面消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
日前,新大新材公告称,将联合其他企业在辽宁省朝阳县建设装机容量约400MW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分批分期进行开发建设。
新大新材是晶硅片切割过程中重要功能性材料的供应商,与晶硅片生产企业保持着密切关系。新大新材表示,此次在光伏行业终端进行布局,使公司成为下游企业的客户,能扩大公司目前产品的市场空间。
此前,超日太阳、东方日升、向日葵、海润光伏和航天机电等光伏行业中的制造商也已纷纷切入光伏电站领域。
国家对光伏电站项目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鼓励。据国家能源局9月12日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为2100万千瓦以上”。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其实为“十二五”太阳能装机容量留下了上不封顶的口子。
而低端的光伏制造业则是资本撤离的重灾区。记者了解到,江浙地区目前已有不少规模较小的光伏企业关门歇业。江苏省规模较大的中盛光电集团也已宣布关闭硅片工厂,原因是严重亏损。
上市公司中此类情况也不鲜见。大族激光已宣布剥离光伏资产,光伏行业中的天通股份,其近期公布的定增方案中没有列入光伏募投项目。
“欧洲反倾销一定会使大量企业退出光伏产业,这或许是个行业性整合的机会。但我们的发展将会非常谨慎,无论是产能扩张还是并购,我们会按自己的节奏来运作。”钱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