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寒冬还未过去,双反的浪潮持续来袭。近日中国的光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下面为大家盘点那些困境之中的光伏企业,希望它们早日走出困境。

创益太阳能宣布停牌
7月初,以基础投资者的身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致电创益太阳能,咨询其财务纠错的进展,得到的回答是“无可奉告”。
创益太阳能大行评级“即使是财务方面出现瑕疵,也不至于需要审查如此之久。”上述华电控股人士对记者报怨。
截至7月30日,创益太阳能在港交所的停牌时间已超过40天。6月21日,创益太阳能突然宣布停牌,后在联交所发出通告解释,董事会发现财务记录中,或有不一致的地方,并已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跟进。
创益太阳能于6月29日发出声明,表示已成立独立调查委员调查事件,并已聘请内地一家“外部独立”的律师事务所协助调查,在香港亦聘请了另一家律师事务所。
令人疑惑的是,40天的时间过去,股东仍然对事件的性质,发现问题的人,以及谁应负责一无所知。至于独立调查委员会成员的身份,投资者也未获通知。
与晶硅光伏厂商不同,创益太阳能主打非晶硅领域的硅基薄膜。2010年10月7日,创益太阳能在香港上市,共融资17.33亿港元。此前创益太阳能股价一度升至5.96元的高位,其后跳水式下滑至停牌前报0.63元。
弘亚世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文平告诉记者,中国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传承多来自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创益太阳能的薄膜组件转化率在9%左右,算是行业中做得比较优秀的,但其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来源于晶硅组件价格的大幅下跌。
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多晶硅价格已呈过山车式下跌,从2011年初的80美元/公斤滑落至现今的22-26美元/公斤,由此导致光伏组件价格降至现今的5元/瓦,而去年底的价格为10元/瓦左右。
“薄膜在晶硅组件价格较高时有成本优势,但现今这样的优势已不再,且下半年薄膜的日子会更加难过。”刘文平分析,业内公认最具成本和转化率优势的美国FirstSolar一季度亏损4.49亿美元,即是晶硅组件冲击所致,且下半年晶硅组件的价格还会继续降低。
创益太阳能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2012年上半年收入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3%。根据财务报表,整体毛利率也从2010年的43.9%下降到2011年的20.8%。
伴随着企业营收的走下坡路,创益太阳能管理层也颇为动荡。
3月份,创益太阳能刚上任4个月的联席执行总裁李黑虎宣布辞去职务,而去年11月18日,该公司宣布原财务总监朱贺话辞任,由陈永忠接任,同时任命李黑虎为公司的联席执行总裁。
刘文平透露,在2008年薄膜太阳能比较红火的时候,一些产业投资者曾计划收购创益太阳能,包括Intel下属的一个风险投资基金亦对该公司做了尽职调查,“但后来因为价格太高,所以没有买下”。
尚德投资被“摆了一道”
纽交所上市光伏企业尚德电力可能卷入了由合作伙伴编织的反担保骗局之中。
美国时间7月30日,尚德电力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对其投资的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GSF Capital提供的反担保展开调查。
初步调查发现,在一桩电站投资项目的贷款中,GSF Capital向尚德提供的5.6亿欧元等值的德国政府债券的反担保存在瑕疵,其可能系伪造而根本不存在。
如果5.6亿欧元的德国政府债券真不存在,那么,原本想利用担保与反担保把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尚德就被合作伙伴给狠狠地“摆了一道”,要独自承担5.6亿欧元的债务。
受此消息影响,7月30日尚德电力股价跌幅超过14%。而7月31日尚德电力股价依旧维持下跌趋势,截至记者发稿前(开盘半小时),尚德股价跌幅已超过17%。
投资反被骗?
环球太阳能基金(GSF)于2008年2月成立于卢森堡,是一家由尚德为主要投资人的基金,并委托GSF Capital全权管理,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和运营的投资。
i美股汇编的资料显示:2008年6月,尚德电力与GSF签订5800万欧元的投资协议;2008年9月,新增2亿欧元投资协议。除尚德电力外,Best(Regent) Asia Group Ltd亦持有GSF大量股份,而Best(Regent)Asia Group实质为无锡尚德CEO施正荣所控股的公司。截至2010年底,尚德对GSF出资1.55亿欧元。
而根据尚德7月30日晚间发布的资料显示,GSF目前的股东情况是,尚德持股80%,施正荣持股10%,其余10%为管理公司GSF Capital所有。
那么高达5.6亿欧元的反担保纠纷又是从何而来呢?这还得从GSF在意大利建成的并网145兆瓦光伏电站说起。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尚德向国开行提供了担保并获得了5.54亿欧元的贷款,而GSF基金的管理方GSF Capital又以5.6亿欧元等值的德国政府债券为尚德提供了反担保。
“GSF Capital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当时意大利的光伏电站需要融资,我们就采取了由GSF Capital贷款,尚德提供担保,之后GSF Capital再用5.6亿欧元等值的德国政府债券为尚德进行反担保。”昨日,尚德投资关系部主管张建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做能够平摊风险。
然而,这样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成。
根据尚德披露的信息,最近尚德决定从GSF退出时,外聘顾问的调查发现,GSF Capital为尚德提供的反担保有可能存在瑕疵。
而尚德在其外文新闻稿中还提到,调查发现,GSF Capital为尚德提供的反担保“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尚德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5.6亿欧元债券根本不存在,那就意味着尚德被自己的投资公司GSF的合作伙伴给“摆了一道”,在承担其子公司本应承担的电站风险。
或影响收益
对于GSF,尚德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尚德电力通过GSF可以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电站领域,也可以拉动自身的组件出货量,扩大产品需求,可谓一石二鸟。
投资GSF的收益也为尚德电力的财务报表贡献了不少力量。可查资料显示,2010年尚德电力年报显示,一季度净利润2070万美元,二季度净亏损1.74亿美元,三季度盈利3100万美元,而四季度净利润一下子飙升至接近4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加上了3.229亿多美元的投资GSF的收益,如果撤去这部分收益,其四季度主业净利润应该仅为6100万美元。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光伏市场补贴政策的变化,此前利润丰厚、大举扩张的光伏行业陷入供大于求的窘境,产品价格暴跌和库存高企使尚德大面积亏损,甚至几度传出濒临破产的消息。在这种背景下,GSF先建电站后找买家的风险尤为突出,据悉,尚德在欧洲积压了一大堆电站而无法出售。为此,尚德也萌生了退出GSF的想法。
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此次事件结果如何,对于目前身处光伏行业寒冬期和欧盟反倾销阴影的尚德电力来说,都是一个打击。
亿晶光电股价一年下跌80%
昨日,太阳能发电概念股集体下挫,多只个股跌停。其中,海润光伏、向日葵和亿晶光电跌停,超日太阳和爱康科技跌幅超8%,比亚迪和哈高科跌逾6%。
而在整个行业之中,亿晶光电尤为引人注目。作为A股光伏组件龙头,亿晶光电的股价自去年至今已从60元跌至如今的9元多,跌幅超过80%,成为A股光伏的第一“熊股”。有业内人士指出,亿晶光电的表现或许部分反映出了光伏行业的走势。
市值15个月蒸发逾90亿
亿晶光电是通过借壳海通集团上市的。2009年8月19日,海通集团首次发布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根据重组方案,海通集团以拥有的除民生村镇银行600万股股份外的所有资产及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亿晶光电股东持有的亿晶光电100%股权(作为置入资产)中相应等值部分进行置换,重组完成之后,亿晶光电成为A股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组件企业。
2011年7月22日,海通集团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的方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公司股票于2011年7月25日开市起复牌。资产置换后公司更名为亿晶光电,成为A股估值最低的专业光伏电池制造商。亿晶光电在国内规模位列前十,由于行业第一梯队多在海外上市,公司即成为A股光伏组件龙头。
按照业内的观点,亿晶光电拥有从单晶硅棒到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一体化有利于公司质量控制和提升利润空间。2010年公司毛利率一度接近40%,2011年1~4月依然保持在20%以上。
不过,产业链一体化优势难敌市场景气度下滑。去年二季度以来光伏行业景气度大幅下滑,多晶硅平均成本价格下降幅度低于下游环节,导致公司组件销售毛利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至16.42%,今年一季度该毛利率进一步下降到13.41%。
在二级市场上,亿晶光电已从2011年3月21日最高时的60.42元一路跌至昨日收盘的9.68元,跌幅83.98%,位列同期申万太阳能板块个股跌幅第一位。其间最高市值高达138.89亿元,按最新的收盘价计算,亿晶光电的市值仅为47.03亿元,15个月市值蒸发91.86亿元,减少66.13%。
股东减持机构割肉
在股价大幅下挫的同时,股东也进行了减持。亿晶光电7月21日公告称,公司股东陈龙海7月19日减持620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28%。此次减持完成后,陈龙海仍持有公司股份3037.1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25%。
陈龙海随后又于7月20日和7月23日分别减持600万股和100万股,两次减持股份共占总股本的1.44%。减持后,陈龙海仍持有公司股份233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81%。陈龙海不再是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
陈龙海正是亿晶光电原董事,今年1月19日刚刚辞职。根据亿晶光电今年1月20日的一份董事辞职公告,董事陈龙海向董事会请求辞去董事职务。7月19日正好是该前董事辞职6个月。
在前述股东减持之前,社保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已全面撤离亿晶光电。2011年第四季度,社保基金六零三组合重仓220万股新进入亿晶光电,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全面退出。由于2011年亿晶光电股价在20元/股以下,而今年一季度跌破20元/股,可见社保基金六零三组合是亏损出局。
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的迷惘
晶硅巨头保利协鑫因率先掌握技术且快速扩大产能,趁着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赚取了高额利润,并确保了在多晶硅甚至光伏行业龙头老大地位。但这位光伏老大的日子,近期的日子却不太好过。
目前国外多家多晶硅企业都在大幅压价销售,导致保利协鑫也无法提价,其今年的利润恐将大幅缩水。
尽管今年一、二季度光伏出货量一直在上升,但多晶硅价格仍然呈现直线下降走势。
保利协鑫今年一季度的多晶硅平均售价为26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约58%。通过海关数据计算得出,今年一季度海外市场的多晶硅价格为28.5美元/公斤,高于保利协鑫的出货价。Pvinsights公司的数据显示,虽然目前保利协鑫的多晶硅价格比一季度更低,但仍然高于进口多晶硅的价格。截至6月22日,进口多晶硅均价为144.9元/公斤(约22.8美元/公斤),而国产多晶硅为160元/公斤(约25.184美元/公斤)。
一位光伏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保利协鑫的多晶硅报价确实要高于海外企业的价格,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据了解,国内多晶硅每月产量为6000吨左右,其中保利协鑫占4000吨左右,其余部分则由OCI、德国瓦克及REC、Hemlock、MEMC等海外大公司,以及国内几家中小型多晶硅企业共同提供。
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保利协鑫有提价的想法,却得不到其他海外同行的响应,只能眼看着价格继续走低。
业内分析人士也认为,多晶硅价格上不去,根本原因还是全球光伏产能大大超过需求量所致。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技部主任、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鲁瑾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多晶硅总产量达到24万吨,同比2010年增长30%,预计2012年仍将有30%左右的增长,超过30万吨。
赛维债务一路膨胀 债权人入驻监督“走款”
江西赛维LDK公司2007年至2011年的年报显示,5年间公司总资产同比递减,同期总负债则由上市首年的6.17亿美元一路膨胀至2011年末的60.1亿美元。同时,总负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47.27%。
赛维成为关注焦点,源于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将赛维向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注册地英属开曼群岛,上市地为美国纽交所(主板)的江西赛维LDK公司,是新余市除新余钢铁集团之外的另一大支柱企业。而光伏和钢铁业,恰恰都处于产能过剩的风口浪尖。
高负债源自大肆扩张
赛维公司2011年的资产负债率为87.68%,从2007年上市至2010年,该负债率水平分别为47.1%、76.6%、80%和81.4%,递增态势非常明显。与同行业(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企业当前略超70%的平均水平相比,赛维公司近几年产业扩张步伐之快也可见一斑。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介绍,十二五规划对光伏产业有一定的政策利好,但国内产能过剩的现象依旧突出。即使按照目前全球约45GW的产能估算,国内光伏业的产能淘汰过程,至少还需半年以上。另外,欧洲光伏业的需求增长未来一两年内将持续处于低位。
赛维在多晶硅项目上投入了过多资金,随着行业低谷到来及多晶硅价格在近三四年间跌去九成以上,赛维的债务雪球也因此越滚越大。上述分析师也坦言,赛维在多晶硅方面的技术能力,并非行业领先。
另外,赛维大量投资子公司,导致精力应接不暇,加剧了行业动荡下的经营困境。据公开资料统计,赛维旗下子公司数量至少已达11家,主要分布于赣皖苏等地,其中由赛维100%控股的不少于5家。
债权人“特委”入驻?
据相关财务数据,赛维公司的债权人主要是以国家开发银行等为首的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及信托机构等。其中,华融信托在2009年6月29日曾向赛维借出5亿元人民币,期限3年。另据媒体统计,赛维向最大债权人国开行所借款项,2018年之前将要到期的数额总计(折合)约为14.26亿元人民币。
一边是行业寒冬,一边是债务压身,赛维的坏日子或许才刚刚开始。
有意思的是,赛维公司董事长彭小峰今年5月曾对媒体说,银行对公司的授信多达几百亿,公司资金链不会出问题。彭小峰还暗示,赛维不会破产。
此次新余市政府决定变相用财政资金为赛维债务兜底,或许印证了彭小峰的上述说法。
对此,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黄开军律师表示,根据相关法律,政府直接为民企偿债显然是违法的;而依照《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从事企业担保,需经国务院批准。黄开军还表示,从公开资料看,当地政府此前已有过对赛维公司变相的、以市场化或商业化外衣进行的资金支持。但这并非新余市独有,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国内生产总值(GDP)考核以及地方税收压力等。
与此同时,业内有传言称国开行、中行、建行等数家赛维的债权人,已联合新余市政府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在今年三四月份入驻当地后,对赛维的几乎所有“走款”进行实时监督。对此,公司人士对媒体表示并不知情。
南昌一家城商行的人士对记者称,随着赛维公司债务逐渐到期,省市政府部门以各种方式介入也很正常,但有些银行是总行直属管理,当地政府无法介入过多。
政府的角色与定位
赛维公司对于新余市政府帮扶一事,暂未进行公开表态。证券时报记者昨日午后就此致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负责人正在开会,请记者过几日再联系。
实际上,赛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其兜底,难免会招致政府行为涉嫌违法或违规的反对声音。进一步说,如果光伏行业真如分析人士所言,产能淘汰周期才刚进入下半场,政府帮得了一时,能帮得了一世吗?
据赛维2012年一季报,期间公司营业收入为2亿美元,环比与同比降幅分别达到52.38%和73.89%,幅度为公司财务数据公开以来最大。自去年四季度起,公司营业利润亏润首次升至亿元级别,分别亏损5.31亿美元和1.36亿美元。
江西省新余市副市长贺为华日前对媒体透露,该市2011年财政总收入为111亿元,比2010年的80亿元增加约40%。上述111亿元中,30%需上缴中央,可由新余市支配的财政资金,约在70亿至8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江西赛维未来需偿债务总量,约300亿元上下。由此看来,政府能帮的也十分有限。
黄开军律师认为,市大人常委会通过的议案,并不意味着已成为政府行为,新余市会否运用财政资金去输血,尚存在不确定性。黄开军表示,对于一些暂处弱势的朝阳产业,公众理应积极出谋划策,为政府出主意想办法,而非一味泼冷水。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对记者称,目前光伏行业处于较困难时期,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实际应用发展的滞后。下游对产能的运用跟不上,行业就会出现过剩现象。现在行业正处于整合淘汰期,有一些波动是正常的,最终留下来的会是成熟和优秀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