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寒冬酝酿新的生机
本世纪初期,一批带着太阳能技术的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最早回来的是此后创办中电光伏的赵建华,但最初没有获得政府的支持而延后了创业的时间。

而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的江苏扬中人施正荣,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回国创办了尚德,成为中国最早将光伏做起来的海归。在取得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后,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
成立后,尽管产品性能优异,仍然卖不出去,坚持数月后,跟随他的几位骨干相继离开。这是施正荣在创业途中摔的第一个跟头,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科学家向商人转变,市场观念最为重要,必须放下知识分子身段。
此后,随着德国加大太阳能产品补贴力度,整个德国的需求超过了世界产能一倍,尚德也开始爆发。
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10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2005年,在无锡市委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同年底,VC和PE齐助阵,尚德共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私募之最。同时,尚德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也因此晋升中国首富。
更多详情:光伏寒冬酝酿新的生机
二、2012上半年“应声倒下”的光伏英雄(组图)
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进入极度深寒,如今被看好的2012年,光伏产业又是一片狼藉,纵观上半年的国际光伏市场,美国“双反”、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各国政府大幅削减光伏补贴……这一连串噩耗对光伏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全球如此萎靡的传统光伏市场,众多昔日老牌的光伏企业地位岌岌可危,现实最终与它们所梦想的浴火重生背道而驰,寒冬的持久“眷念”,使它们在光伏产业黎明到来前轰然倒塌,走向没落。以下,小编整理出2012上半年宣布破产倒闭的企业,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应声倒下”的光伏英雄。
NO1.负债累累德太阳能电池巨头Q-Cells挨第一枪
反差指数:★★★★★

4月3日,曾经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之一Q-Cells向当地法院递交破产申请,德国德绍州地方法院开启Q-Cells破产程序,定于7月1日生效。其实,自去年,Q-Cells的经营之路就已是艰难。2011年该公司全年亏损额达8.46亿欧元(约合11亿美元),产品跌价与销售不畅使得入不敷的Q-Cells步履维艰。
更多详情:2012上半年“应声倒下”的光伏英雄(组图)
三、光伏企业间的疯狂并购现致命硬伤
行业整体低迷,无疑为那些有并购意向的企业提供了抄底良机。
最新的并购案,是国内主要专注于薄膜电池业务的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能控股”)收购德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大厂Q-Cells子公司Solibro的100%股权。较早前,则是赛维LDK收购了德国企业SunwaysAG的部分股权。

除了一些一线光伏企业在对外并购上比较积极外,部分二三线光伏企业也在力图通过参与并购来调整自身的产业布局,其中新近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企业表现更为活跃,尤以上市不过年余的赛康科技、超日太阳等最为抢眼。显然,IPO的成功为其“跨越式”并购提供了资金底气。
角色错位的并购
尽管国内的光伏企业大多都只有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业内的并购行为却早已如影随形,这其中既有类似尚德电力收购上游硅料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整合,也不乏单纯为了规模以及技术的横向整合。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利益考量,将关联方资产通过注入上市公司等手段予以套现的做法。
从现实的结果来看,一些并购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那些冀望通过“收购”来完成垂直一体化整合的企业,大多已经铩羽而归。而期许通过横向并购做大规模者,也多面临着产能过剩带来的设备大幅闲置的现状。
更多详情:光伏企业间的疯狂并购现致命硬伤
四、中国光伏企业“垂直一体化”之殇
面对在追逐垂直一体化模式方面已付出的不菲的代价,许多光伏企业开始冷静下来。
于2011年成功在港上市的顺风光电新近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的经济环境,将终止对江苏聚能硅业的收购意向。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尽管顺风光电终止此次收购不排除与香港市场较严的监管制度、自身股价等因素有关,但也是在当前市况下企业开始冷静对待进军中上游的一个信号。
目前仍在维持生产的国内某多晶硅企业的一位高管认为,从目前的光伏市场格局来看,除了国内少数几家龙头光伏企业尚能维持一定产能外,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丧失了竞争力。“据我所知,国内真正实现冷氢化闭环生产的只有江苏中能、洛阳中硅这两家企业,其他绝大部分仍然在延用热氢化技术。在韩国OCI、德国瓦克等外国企业倾销的背景下,对于许多下游的光伏组件企业而言,其关联企业生产的多晶硅的价格,已经要远远高于对外采购的价格了。”
而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也不乏一线企业折戟在硅料方面。
折戟一体化
对于许多下游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而言,硅料可能是一个永远的伤痛。
在2011年的四季报中,巨额的资产减值计提暴露了英利在上游业务的真实情况。在该期报告中,英利对其多晶硅业务计提了超过22亿元的资产减值。
而根据英利此前的描述,作为英利的全资子公司,六九硅业于2008年3月注册成立。其多晶硅项目一期设计产能3000吨/年,于2010年8月实现商业化生产。该项目采用新硅烷法生产多晶硅,居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国首家半导体级多晶硅及气体生产基地。
更多详情:中国光伏企业“垂直一体化”之殇
五、晶龙集团生存秘籍:一毛钱的光伏“战争”
2012年,晶龙集团17岁,靳保芳60岁。尚未走出青春期的晶龙正如他们从事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一样年轻。然而,市场“寒冬”却不因年轻而停止肆虐。时至今日,许多光伏企业正陷入亏损、裁员、破产、倒闭的境地。晶龙在一个市场极其凶险的艰难环境中,血战力拼。

“晶龙正在为拥有多赚一毛钱能力而进行一场‘战争’。”6月20日,在宁晋县晶龙集团总部,光伏产业巨头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说,光伏行业当前陷入市场“寒冬”,国内光伏企业都面临着生死考验。生死时刻,一毛钱能决定企业生死。要努力使产品做到质量一流、成本最低,硅片、电池片等产品总比别人“多赚一毛钱”。如果最终会有几家公司活下来,相信,晶龙能成为生存下来的佼佼者之一。
“活着,我们的秘诀是比别人多赚一毛钱”
记者:今年一季度,以往常年盈利的晶龙出现亏损,是怎么回事?
靳保芳:亏了2个亿。这是晶龙成立17年来首次亏损。主要原因是我们消化去年留下的不利因素造成的。以前长单订购的一批多晶硅原料价格每公斤40多美元,现在市场价格是每公斤24美元左右,这部分原料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抬高了产品的成本,造成了亏损。好在这批多晶硅量不大,一季度已经消化掉了。四五月份,我们又实现了盈利。
记者: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受欧债危机影响以及德国等降低光伏产品应用补贴的多重压力,国内太阳能光伏产能相对过剩,加之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光伏市场是否真正进入了“寒冬”?
更多详情:晶龙集团生存秘籍:一毛钱的光伏“战争”
六、赛维否认寻求国有化平煤神马集团或入股
今年以来不断卷入各种负面舆论漩涡的光伏大腕赛维LDK,最近又被质疑靠地方政府财政兜底保护,而关于其未来走向在坊间也出现多个不同版本的声音。其中,陆续浮出的传闻包括国有化、被外资“接手”、被国内同行“收购”等。不过,也有熟悉赛维内情的人士表示,考虑到赛维当前的债务处境,任何愿意“接手”的一方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平煤神马集团或扮“白衣骑士”
对于国有化,赛维新闻发言人李龙吉昨天对外予以否认,称不存在赛维寻求国有化的可能。尽管如此,本报记者从熟悉赛维内情的人士处进一步了解到,其实关于赛维国有化的设想由来已久,更确切的说法则是由国企来战略入股,主要涉及国内一家大型煤炭国企——平煤神马集团。
官方资料显示,平煤神马集团是一家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居2010中国企业500强第75位。
“之前,两家公司一直有过良好的合作,也曾经有过对多晶硅项目相互参股的打算。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双方接触突然变得频繁起来,甚至还谈及股权收购,关系非同一般。”上述熟悉赛维内情的人士说。
本报记者随后从平煤神马集团查悉,去年11月11日,平煤神马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梁铁山曾会见了来访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小峰。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巩固战略伙伴关系。
更多详情:赛维否认寻求国有化平煤神马集团或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