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机构。5月17日,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制造太阳能产品在美销售过程中存在倾销,并作出将征收31.14%至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初裁。美国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让国内光伏企业很受伤。
“两头在外”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作为“国外打工者”的角色,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我国光伏产业只能看别人的脸色,处处受制于人,难保企业盈利。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提出了破解“两头在外”危机的出路,认为应提高光伏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市场,实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双反”致我国光伏产业很受伤
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率。这是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调查。美国商务部的初裁结果甫一出炉,就引起国内光伏行业的强烈关注。
当前,我国光伏企业并不太乐观,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冲击,受欧盟市场减少对光伏的补贴和美国“双反”的影响,赛维LDK等一些企业开始采用裁员手段,以管控经营成本。据调查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副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德胤表示,如果美方实施“双反”,预计我国企业对美出口将增加36%左右的成本,基本不再有价格优势。
2011年之前,光伏产业在美国还不那么惹人注目,虽然有政府补贴,但是相比曾经慷慨的欧洲政府,美国业界还抱怨补贴不够多。
随着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大幅跳水,美国光伏发电的成本迅速下降,市场安装量大幅攀升。与快速缩水的欧洲市场不同,2011年美国光伏发电达到2000兆瓦。美国市场的迅速启动成为我国光伏企业的机会,大部分新增的多晶硅电池组件产品从我国进口。
廉价的中国产品对美国光伏市场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也为惹上“双反”诉讼埋下了隐患。
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之一晶科能源表示:“美国光伏市场占国际市场的10%,同样占到晶科销售额的10%,而未来的欧洲市场能够维持现在水平就已经非常乐观,美国、中国、印度、日本与南美洲新兴市场将是未来德国、意大利市场规模下降之后光伏企业的重要生存空间。所以美国的光伏市场虽然不大,但也绝对重要,美国‘双反’调查关上贸易之门,对中国光伏企业是直接的打击。”
事实上,2011年年报和最新发布的今年一季报也显示,大量上市的国内光伏企业出现了巨额亏损。
据美方统计,2011年我国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约为31亿美元,此次关税决定将影响到59家我国太阳能公司。
据媒体报道,我国光伏组件约占有美国市场的43%。在全球份额中,美国市场约占据中国组件出口份额的10%。为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最好的结果是中美双方进一步协商解决,同时企业要积极应诉。否则,反制一开始就是贸易战,将很大程度破坏中美双方利益。中美之间的这场光伏纠纷源自于去年10月,美国SolarWorld等7家光伏企业向美政府申请,要求美国商务部向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的关税。
“两头在外”的光伏产业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两头在外”。我国光伏产业排前五名企业的产品几乎90%以上都是用于出口,而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依靠国外的技术。因此,在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纷纷加大贸易壁垒的背景下,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的我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
这一局面直接导致我国光伏企业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严峻形势。2011年,国内光伏产能同比增加一倍,但是实际需求仅仅增加25%。也就是说,光伏组件需求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产能的增长。经过大半年时间,目前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高库存问题依然存在。“今年受产品积压影响,光伏组件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但是需求下跌更加严重。光伏企业仍承受高库存的压力。”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表示。同时,价格下跌也令企业苦不堪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江此前就曾分析称,我国主要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很接近,在大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将是行业集体亏损。”然而,在目前形势下,光伏企业要改变现状,恐怕还要经过一番努力和挣扎。
对于如何破解高库存难题,沈宏文表示,质量的“质”是放在“量”前面的。这就提醒企业应当将产品质量置于首位,而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恰恰相反,片面追求扩张产能,却忽视了光伏组件的质量和技术。“目前国内光伏组件产能过剩是事实,但是过剩的绝大多数是低端产品,高端产品不但不存在这一问题,甚至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要改变国内光伏企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必须要求光伏企业转变发展思路,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他说。
如果光伏产业的市场始终在外,产业发展势必受制于人。作为光伏工业大省,江苏的“光伏应用”也应走在全国前列--在江苏省工商联对全省光伏产业进行调研时,多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发出这样的呼吁。“两头在外”的格局也导致我国光伏产业链失去“定价权”,加上数百家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堆挤”,行业的生存境遇可想而知。
“两头在外”难保企业盈利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格局依旧未能有所改变。从近90%对外依存度戒不掉,到过于依赖国际消费市场出口,这样的“魔咒”始终笼罩着仍未能打破,并不得不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
根据2012年4月19日浙江福斯特光伏发布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对于特定原材料供应商高度依赖,向EVA树脂的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高达82.10%、80.65%和73.74%,采购价步步高企。
另如主营太阳能电池片等产品的公元太阳能IPO去年11月28日上会被否,正是因为发审委认为,公元太阳能产品主要出口国补贴成下降趋势,加之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根据证监会反馈文件,公司2008年至2010年及2011年1月至6月外销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22%、99.11%、99.37%和99.53%,其中出口欧盟国家销售额占比分别为78.1%、83.92%、75.94%和74.85%。
而境外消费环境的恶化使得国内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较大的风险也是IPO难通过的主因。
2011年的欧债危机更是沉重地打击了占我国光伏产品出口80%的欧洲市场,尤其是在我国光伏产品占其总装机容量70%-80%的德国。5月17日,美国商务部继3月19日做出对我光伏产业的“反补贴”初裁后,又做出“反倾销”初审裁决,对应诉的中国企业裁定31.14%-31.22%的倾销税率,未应诉的企业裁定249.46%的倾销税率。
由此可见,对外依存度过高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光伏产业的不景气。企业由此发生的资金周转难题自然急于寻求资本市场的援助。而担心光伏企业或成为房企第二,上市融资遭到监管层的“特别对待”也就在情理之中。
“两头在外”受制于人
“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只能看别人的脸色。”一位长期观察光伏产业的专家表示,国内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而且是“两头在外”,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和设备依赖进口,另一头就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几乎全部用于出口。
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如今世界光伏市场整个产业链产品价格惨烈暴跌。
欧洲市场疲软,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这一光伏新兴市场,也有可能变为泡影。2011年10月19日,美国7家太阳能制造企业共同发起一项针对中国公司的联邦贸易诉讼,指责中国太阳能企业在美国及全球市场上“倾销”太阳能产品,并要求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一窝蜂”式地盲目涌入光伏产业,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使利润空间压缩。从2000年可以说是我国的“光伏元年”,到2010年,我国已经是连续4年从产能到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多家世界级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目前,我国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已在400家以上,其产能在2009年就已供大于求。宁波的光伏企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涌现了宁波日地太阳能、宁波启鑫、东方日升、杉杉尤利卡和百事德等光伏企业。
专家认为,一旦终裁成立,必然对相应的配套企业造成不小影响,举步维艰,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也将更为困难重重。
对“双反”调查负面影响更为焦急的是我国光伏企业的“打工者”角色。
有人说,中国光伏组件出货量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品牌也是不同凡响(占前十名的大半数),技术上也过得去,怎么还这么难呢?
目前,我国光伏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只消化10%,而国内生产的光伏产品中90%要依靠国外市场。中国光伏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大多数是在为国外企业“打工”,特别是“两头在外”的多晶硅产业,一旦国外光伏行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状态稍微“风吹草动”,国内企业马上陷入困局而难以自拔。
“双反案”凸显“两头在外”的危机
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光伏产品价格大跌,导致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停产甚至破产。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司披露,“目前我国80%的多晶硅企业已停产”。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需压力。据赛迪智库统计,仅当前我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但是,即使如此,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有20多个地区规划建设光伏千亿产业园,一些大型企业也欲乘产业低谷期大举进军光伏领域。
“我们不认为对光伏产业的投资本身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个产业整个就是恶形恶状,是之前投资流动性过大,资金过度充裕,带来的投资冲动。”正略钧策合伙人、低碳研究院副院长梁瑞芳说,“最大的挽救就是加强行业的市场化,不要只关注那点政策。现在做过多的政策,只会授人口实。”
梁瑞芳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与晶硅技术相关的生产制造环节,业务重心偏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即由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到光伏组件的生产环节。“中国处在最容易被阻击的环节,聚集了四成至六成的产能,九成多的市场都在外面。”
我国光伏产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结果是,利润不断被摊薄,也极易招致所在国的贸易保护。“一旦国外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国内晶硅制造业就会出现大量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不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说。
有专家提出,应该清醒的看到当下的光伏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商业化模式,而是一个“畸形”的没有规律性的过渡市场期。而“双反”一针见血的,刺痛了我们的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核心技术的极度匮乏。
破解“两头在外”危机的出路
我国光伏产业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国外打工者”现状,对此,业内专家纷纷出招,认为应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办厂,加强市场培育,转向国内市场须退烧进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的集聚发展上做足文章,除了发挥生产规模优势外,还需在管理水平上下工夫,更要有前瞻的商业策略和产业发展定位。
浙江东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斌表示,国内市场潜力大,准备主攻国内市场,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专、做大、做强,并扩展新能源企业充电桩、风能电源产品的开发。
出路一: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办厂
按国内光伏行业目前约定的说法,业内利润率约为20%。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徐海波表示,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如果征收了30%左右的反倾销税,将使得我国光伏企业的制造优势几乎丧失,企业很可能零利润甚至负利润。业内人士对此也持相同观点,认为根据裁决结果,我国光伏企业可以退出美国市场了。
徐海波认为,美国“双反”不一定全是坏事。“光伏产品出口美国创汇并不多,出口的更大价值是培育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我国光伏企业的实力,已经对美国造成了冲击。”因此,他建议包括东莞光伏企业在内,可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或其他国家办厂,大胆“走出去”就地生产,规避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是不战而败还是迎难而上关系到国内在美光伏产品的生死存亡。美国商务部5月17日宣布初裁结果,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达31.14%-249.96%。一旦最终获得肯定性终裁,价值约30亿美元的出产于中国内地的光伏产品基本可以告别美国市场。中方如何反制成为决定结果走向的重要一步。
初裁结果公布当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便发表讲话强调,中方敦促美商务部在后续调查中更正错误做法,避免做出不公正的裁决。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通过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表声明称,中国光伏企业会团结一致,继续在反倾销和反补贴程序中积极、顽强、有力地抗辩,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尽最大努力。
为就美国反倾销初裁裁决进一步阐明中国光伏企业的立场和应对举措,机电商会牵头,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等光伏企业将于本周四召开应对美国太阳能产品“双反”调查新闻发布会。
“倾销幅度最高达到近250%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对此案评价称,这属于美国对华一揽子政策的一部分。
宋泓表示,一方面企业要在行业协会牵头下积极应诉,政府方面也应该进一步向美方施加压力。
在5月18日光伏反倾销初裁结果解读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我们已经做好了反制准备,但是希望不要出台,因为这对中美两国都没有好处”。
不过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由于美国输华新能源方面受影响不及我国输美产品,因此威慑力恐怕不大。整体来看,案件走到这个地步,翻盘的机会不大,但不排除降低倾销幅度,从而保住该产业在美利益。
出路二:加强市场培育措施
价格暴跌、产能过大,其结果只能是行业的残酷整合。一大批中小企业肯定面临被淘汰,大型企业如果成功挨过寒冬,将会变得更具竞争力。
“此时此刻,我们非常期待政府有关部门能启动市场培育手段。”慈溪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任凭我国光伏行业自由调整,将给国家带来不应有的巨大损失,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光伏行业的调整和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即使没有“双反”也应提高对国内光伏产能的消化能力。而国内市场的启动必须步入理性轨道,许多地区在规划光伏建设时更多是出于拉经济发展的目的,没有全盘考虑电网的接纳容限问题,加上当地电源结构和电力消化能力有限,导致了建成的光伏电站有力使不出的状况。
只有国内市场的持续启动以及光伏企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是真正摆脱受制于人困境的一剂良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市场的启动对光伏行业至关重要。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先天优势,但应用市场与产能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与其他传统行业内需应该占50%以上份额相比,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仅占产量的10%。试想光伏业也能拥有近一半的内需产能,国内的光伏企业将可以有效避免经历“过山车”似的惊险行情。
当前,国内光伏企业正经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行业整合一触即发。市场将使真正有实力、有耐心、痴迷于光伏行业的企业将会生存下来。这些经历阵痛的企业才是未来中国光伏业发展的主力军,而科技创新是这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把万能钥匙,只有在基础研发投入巨额资金和凝聚一批敢于挑战的人才,我国的光伏业处境才能获得较大突破。
要加快国内市场的开发,政府应该给予配套的政策和补贴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在国内的产品自产自销,降低成本,扩大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出路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专家认为,化解“两头在外”危机,需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培育内部市场、扩大内需的同时,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摆脱“两头在外”困境,实现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我们不能把光伏产业仅仅当做加工产业来看待,一定要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要有所突破,这才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目前产业在晶体硅方面的制造研发技术还是领先的,但是在薄膜电池方面技术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
但他也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使光伏产业的产业链更为完备,其重点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如果在这个目标上能有所进步的话,那么我国光伏产业还是会在国际上有很好的竞争力的。
山东裕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祺翔认为,造成“两头在外,受制于人”的原因是终端技术不够成熟,无法降低成本。第二,国内市场迟迟未能开发,在国内的应用范围比较小。第三,国内的光伏扶持政策力度不大,投资商在国内销售的利润空间不大。
他认为光伏企业应不断地提高光伏终端科技的含量,应多尝试与大学院校进行校企联合项目开发,以较快较好的形式取得更好的科技成果和新兴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来,从而降低光伏的成本,使市场的销售能够打开。
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通过提高太阳能转换率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我国光伏业将彻底完成从政府补贴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整个行业才能迎来变革式的大发展。
出路四、推动屋顶电站大规模实施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光伏行业新的黄金时代将出现在屋顶电站大规模实施之时。
根据国家提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末光伏发电装机目标为10GW,其中屋顶光伏电站为3GW,“十三五”期间,屋顶光伏也将实现井喷式发展,到“十三五”末,将以25GW占据国内装机总量的半壁江山。与在荒漠广泛建造大型光伏电站相比,屋顶电站将更直接地使人们感受到光伏所带来的绿色能源。利用居民闲置的屋顶资源即可建成小型电站,不仅节省大量电站建设土地,避免长距离电力输送与损耗,也减少电网中间环节,节省电网的投入,在技术上也比较容易实施。在屋顶发电直接用于用户侧,因其发电量小,不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在公网供电不足的情况下,光伏还可以作为补充电源即刻缓解电网压力。小型电站在用户侧并网,其并网条件更成熟、方便,只要达到电网运行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并网运行,以德国为例,这一技术在国外非常成熟,而且电量容易计算,在我国目前的电网运行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在用户侧稳定并网。
不可否认,戴着“战略能源地位”的光伏行业依旧略显稚嫩,在市场中风雨飘摇,仍需要政策的扶持。随着行业不断接近平价上网目标的实现,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对光伏产业往前“推一下”。一方面,对光伏行业的税收进行合理调整,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压力;另一方面,在电站建设方面和并网方面给出实施的细则与政策支持,促进国内应用市场的打开。只有国内应用市场的真正启动,光伏产业才能摆脱依赖国外市场、受制国外政策的现状。
出路五、退烧进补推动健康发展
有专家指出,美国把门槛垫高,我国可以掉转方向,将发展眼光投向欧洲和国内市场。国家发改委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标准出台后,如果再跟进有关家庭光伏发电补贴的具体细则,那么,届时国内对太阳能光伏产品的需求量将极为可观。
既然国外市场在收紧,“回家”发展,把发展眼光投向国内也是很好的办法,毕竟国内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
根据“十二五”规划,今后每年的太阳能电站装机容量将翻番,预计2012年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也会翻番,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准备主攻国内市场。
我国光伏企业已经从2008年不足百家发展到500多家,按照全球的装机产能,即使加上国内的那部分,再把全球的光伏电池的需求量都包揽下来,不用说消化一半产能,三分之一都够呛。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曾指出,我国当今有一半以上的光伏企业处于停业状态,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制造出的是一场“虚热”。
光伏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先“退烧”。把未来定位在国内只是前景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多方给力的,单靠行业的努力还不够。
首先,“退烧”需先降温。政府应该把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性”过热局面扭转过来,资本市场那种“风投”大起吹泡泡的情形要压住。还有,对于现有产能,假如能够做科学、合理、有序的整合,对于改变竞争无度、集中力量谋求行业技术再提升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降温以后须进“补”。光伏要发展、要壮大,除了产业导向之外,还必须发展其下游产业链,扩宽其运用和发展空间。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还在于有一个各方都大力支持的公平的可持续的市场环境。
应该说,我国新能源发电面对的最大难题是上网瓶颈,这个问题不排解,光伏电站的持续稳步发展也就有点“悬”。此外,比如光伏玻璃幕墙,京沪大都市有几栋高楼在用,但大范围推广并不多,我们必须有促使广大用户乐于运用太阳能产品的动力,可这仅仅是节约电价的问题吗?
还有,发展光伏必须注意资源与环境保护并重,不能打着新能源的名义污染环境,过度耗费资源。
光伏产业被誉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翘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远期前景还是光明的。对于整个中国光伏行业来说,竞争力不是惟一的关键,关键在于市场的进步。未来电网的大整合趋势,会有更多的资金不断注入,光伏作为节能形象的提升,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带来的竞争力提高,以及各国政府的扶持计划与前景等等,都会给光伏产业带来更多腾挪的空间。
5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这一工作部署无疑给困境中的光伏产业带来新的福音和政策支持。当然,要放飞要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光伏参与企业的智慧,更考验我们政府相关主导部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