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公鸡”郭台铭主张“富人税”郭台铭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一手创办了鸿海和富士康两大集团,拥有一个27万人的"紫禁城",相当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总人口。这个电子业的巨鳄不仅在电子业独占鳌头,而且还搅局光伏行业。去年6月之后,郭台铭在光伏领域动作不断。先计划与保利协鑫在山西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光伏电站项目,又表示将在江苏投资光伏电池工厂,不过,此后却一直未见任何实质性动作。不过,富士康还是来了。一位富士康光伏业务的人士当时表示,“目前虽是光伏行业的危机,但也是最好的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一周(6.4-6.8)光伏热点聚焦

2012-06-08 15:34 来源: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一、“铁公鸡”郭台铭主张“富人税”

郭台铭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一手创办了鸿海和富士康两大集团,拥有一个27万人的"紫禁城",相当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总人口。这个电子业的巨鳄不仅在电子业独占鳌头,而且还搅局光伏行业。

去年6月之后,郭台铭在光伏领域动作不断。先计划与保利协鑫在山西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光伏电站项目,又表示将在江苏投资光伏电池工厂,不过,此后却一直未见任何实质性动作。不过,富士康还是来了。一位富士康光伏业务的人士当时表示,“目前虽是光伏行业的危机,但也是最好的时机,因为现在进来投资成本是最低的,包括设备、技术、人才等都是最低的。”

在搅局光伏业后,郭台铭又将目光转移到了国外,今年3月27日,夏普在日本宣布,台湾鸿海集团出资52亿元人民币,收购夏普约10%股份,成为夏普第一大股东。薄利之刃越来越钝,郭台铭欲在代工模式之外,另辟一条新路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郭台铭欲走出为他人做嫁衣的困境,进行一场模式大变革。

综上所述,郭台铭似乎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最近,郭台铭又开始主张“富人税”,国民党民意代表曾巨威表示,郭台铭愿意从富人角度,帮助当局解决财政问题,具有重要示范效果,“虽然没找到台湾的巴菲特,但找到台湾的郭台铭”,但证所税才是“救穷的根本”,仍要继续推动。

相关新闻:光伏聚焦:“铁公鸡”郭台铭主张“富人税”

二、汉能不差钱将在中国建更多薄膜光伏产能

6月5日夜间,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能控股)与德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大厂Q-Cells签署协议,收购Q-Cells子公司Solibro100%的股权。新华社称,这是汉能控股海外并购第一单。

Solibro已是第二次被转手。此前其是一家瑞典太阳能光伏研发公司,在2006年和2009年被Q-Cells分阶段收购。Solibro生产的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组转换效率,达到17.4%。

汉能光伏产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周捷三在接受路透专访时称,未来将利用Solibro的CIGS技术在中国建设产能,但暂无时间表。

交易双方均未透露此次收购金额。据周捷三透露,此次并购资金将均在海外筹措,包括海外银行和投资者,不会牵扯国内资金。

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曾表示,水电为汉能进入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支持。

汉能控股不乏财力支持。之前的2011年11月2日,汉能控股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约,获得融资总量3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

可查资料显示,即使是曾经风光无限的FirstSolar也于今年关闭了其德国分厂,因为欧洲未来装机的趋势是屋顶项目。在寸土寸金的屋顶上,光伏组件的光电转化率是首要因素。

“加上晶硅方面的疯狂降价,所以FirstSolar选择淡出欧洲市场。Q-Cells的Solibro关了也就关了,优胜劣汰,汉能以为自己能救活,奇了怪了。”上述光伏人士分析道,“当然汉能要砸钱改进,但多少钱是底?厂在德国,成本不易控制。”

汉能方面对此次收购则是信心满满。周捷三在接受路透采访时称,“Solibro的CIGS技术全球领先,并购案完成后对汉能而言技术上是非常大的提升。我们会利用这家公司提供的TurnKeySolution(交钥匙)在中国建设更多的CIGS产能,目前正在规划。”

周捷三指出,目前在国内的晶硅薄膜成本大概是0.5美元/瓦特,虽然还不清楚CIGS放在中国做是什么样的成本,但可以预见薄膜电池有相当大的降价空间,“我们今年和明年都会有持续的投资,持续地把这个技术在中国发展。预计未来五年CIGS在国内成本可以降到0.35美元/瓦特。”

汉能控股表示,收购完成后不会改变Solibro的管理层,会保留其欧洲工厂和研发机构的全部员工,Solibro的生产运行将不会受到影响。汉能控股将与Solibro分享其销售网络,使其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仍能提高生产能力。

相关新闻:汉能不差钱将在中国建更多薄膜光伏产能

三、SolarWorld得寸进尺再次发难中国光伏

德国第二大光伏供应商太阳能世界公司(SolarWorld)日前透露,欧盟将于6月底对进口的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并称该动议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尽管目前此消息尚未得到欧盟官方证实,但业内人士认为,有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为先例,加之欧洲又处于处理欧债以及希腊问题的棘手阶段,欧盟跟风美国发难中国光伏产品可能性极高。

德国第二大光伏供应商太阳能世界公司(SolarWorld)6月5日宣布,将在今年年底之前裁掉大约250名位于德国硅片厂和组件厂的员工。该企业称中国“倾销”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员工占其现有3300员工人数的近10%。

在太阳能世界宣布裁员的前一天,它明确表示,欧盟将于6月底对进口的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并称该动议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

尽管资料显示该公司尚未向欧委会正式提交反倾销申诉,但其首席执行官(CEO)阿斯贝克表示,单个欧盟成员国政府或欧委会均有权启动相关程序,2013年初有望获得初步结果。

对此,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律总监陈卓向记者表示,在他印象中,这是太阳能世界自2009年宣称要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以来,第三次说相同的话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盟跟风美国发难中国光伏产品可能性极高。

现在,只有德国新上任的环境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Altmaier)支持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但意大利大量的设备供应商则十分青睐中国企业。

陈卓对欧盟是否跟风持谨慎态度。在各国都对具有战略作用的新能源产业持非常重视的态度下,光伏产品极有可能被政治议题“绑架”。有美国作为先例,欧洲又处于处理欧债以及希腊问题的棘手阶段,难保欧盟不会对中国光伏产业下手。

“终端用户的补贴幅度降低,直接影响下游系统集成开发安装商,这些项目公司将压力直接传导给中游太阳能组件生产商,组件价格便随之下降,多晶硅价格也跟着下降。”陈卓说,“处在中游的中国公司并非主动降价倾销,这是大环境使然,太阳能世界指责中国公司的逻辑是混淆的。”

此外,太阳能世界目前的成本之困也在于其产业布局和商业判断的失误。

相关新闻:SolarWorld得寸进尺再次发难中国光伏

四、赛维LDK不履行京运通逾10亿光伏设备合同

6月5日,暴跌后的深沪股市惊魂暂定,而国内光伏设备商京运通投资者却迎来最为忐忑的一天。

当天,发布了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人民币(含税),以及十送十等利润分配方案的京运通,小幅上涨1.14%,收于19.49元。自去年9月8日上市以来,公司股价在174个交易日内已累计下跌60.29%。

但同时,公司与大客户光伏巨头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江西赛维),签订的剩余金额高达11.59亿元的《设备采购合同》却因故终止履行。

当日股价表现显示,上述分红方案的实施公告并未引起市场的积极响应,记者还调查发现,慷慨分红的盛宴之下,价值逾10亿元设备合同订单背后,还酝酿着另一层让人不安的隐情。

京运通与江西赛维之间的巨额设备采购订单于2008年7月22日签订,合同约定江西赛维于2010年12月31日前累计采购JYT660多晶硅铸锭炉580台,其中2008年提货80台,2009年提货200台,2010年提货300台。

但由于金融危机爆发,江西赛维光伏项目建设进度被迫推迟,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货,2008年提货18台、2009年提货101台后,剩余461台。在京运通上市前,双方协商将执行期限推迟至2011年4月份。但自2012年1月1日至今,双方剩余合同的履行仍无任何进展。

最终,“基于近期全球光伏行业持续低迷的现状及江西赛维公开披露的2011年财务状况和近一段时间有关媒体对其的报道”,京运通以维护公司及投资者合法权益为由,于今年6月1日向江西赛维发出了《终止履行通知书》,并明确保留追究其违约责任的权利。

某接近江西赛维高层人士表示,“以江西赛维财务状况及媒体报道为由终止合同,只是京运通单方面说法。”上述人士指出,江西赛维迟迟不要京运通的铸锭炉,项目投资进度推迟只是原因之一,重点是铸锭炉国产化设备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行业低迷形势下,江西赛维基于产品成本、质量控制考虑,对国产化设备的采购使用有点动摇。

相关新闻:赛维LDK不履行京运通逾10亿光伏设备合同另有隐情

五、江苏光伏产业“大跃进”样本调查

在经济大省江苏,被外界认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省份,似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也不那么容易。

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4月江苏外贸出口的诸多数据中,光伏产品出口骤降,太阳能光伏电池出口价值总额同比下降39.2%,仅有29.4亿美元。

曾经在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独领风骚,并较早实现市场化的光伏产业事实上只是江苏发力的六大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近些年来,江苏新兴产业规模以年均25%的增幅迅速壮大,领先于全国,成为转型升级的“表率”。

资料显示,江苏的电子及光伏等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据着江苏本省出口产品的前5位,其中,光伏产业产品更是占据了全国70%和世界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当下的现实是,这些引以为豪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正遭受着最为严重的考验,也让外界对这个省份的新兴产业的狂飙突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光伏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延续着过去IT产业的兴衰发展史。”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向本报表示。

事实上,国内不少地区发展的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而不是两端,因而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亦导致利润低下。

在江苏,光伏产量占全国市场的70%,而且从多晶硅、硅片生产到电池组件直至光伏应用产品,其光伏产业链较为完整。

然而,为何价格不能由江苏决定,为何仍“两头在外”?这些现象或是不少地方发展的诸多所谓新兴产业本质上是“非高端行业”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近日在江苏省举办的一个内部研讨会上获悉,有学者“以极大的嗓门、敲着桌子”提出了相关疑问。

这位学者指出:江苏光伏产业链基本覆盖,已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规模和竞争力,最上游有徐州中能硅业,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6.5万吨多晶硅产业基地,下游有无锡尚德太阳能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制造商,在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为什么对于目前光伏可能遭遇的毁灭性危机,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话语权”。

事实上,多晶硅等光伏产业污染并不小,而且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依靠国外的技术,在技术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排前五名企业的产品几乎90%以上都是用于出口,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特点,因此缺乏价格制定权。

这直接导致很容易受到国外因素影响,以国内最大的光伏制造企业尚德为例,现有情况显示,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中损失最大可能是无锡尚德太阳能,将被征收的反倾销税率为31.22%,略高于天合光能的31.14%。

光伏作为江苏全省经济特征下的一个缩影,江苏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外向型”的“两头在外”特征明显,尤其是出口依存度较高。

根据南京海关提供的数据,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新兴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695.7亿元,同比增长32.4%,较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6.7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2.8%。

如今,以光伏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成为了近半年来影响江苏外贸进出口的最大因素,出口第三位的太阳能电池下降39.2%。

相关新闻:江苏光伏产业“大跃进”样本调查

六、铜价上涨光伏制造商限制项目中铜的使用

随着铜的价格接近五年来的高点,仅2012年一开始就上升了13%,光伏市场也开始注意到,从布线到光伏领域都在使用铜作为流行的金属。

此外,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市场,也增加了全球对铜的需求,但价格显示,铜短期内还没有下降的迹象。而且,在公用事业规模光伏市场的巨大增长,也阐明了该挑战。根据GTM研究2011年《审查美国太阳能市场洞察报告》显示,在2011年,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的公用事业规模的数量已增加18%。而发展速度的猛增也没有放缓的迹象,据报道美国已经完成了,在未来五年完成9GW项目的公共用电购买协议以及一个30GW项目的初期寻求许可、入网协议,购电协议和融资。

结合这些项目的规模和在他们所使用铜的数量,铜的价格稳步上升,并成为该行业不能忽视的问题。为了应对价格的上涨和降低未来的成本,太阳能技术制造商和光伏系统开发商一直在寻找方法来限制​​项目中铜的使用。由于光伏逆变器通常占到光伏系统9%的成本,并且需要相当数量的铜电缆,它是一个符合逻辑的首要问题,当我们试图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时。

相关新闻:铜价飙升至历史最高点光伏逆变器“成本战”激化

七、60亿美元债务缠身光伏巨头赛维在劫难逃?

随着光伏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成为每家光伏企业生存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技术变革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赛维LDK在这方面也一直走在前端,其着力研发的类单晶技术证实了这一点。但是赛维在诸多方面还是被人后来居上,行业危机时刻研发经费必然不足,追赶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赛维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其背负的巨大债务。不久之前,光伏巨头赛维一再推迟的财报终于公布:负债总额60亿美元,负债率达87.7%。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日,赛维LDK资深副总裁兼CTO万跃鹏终于坦言,赛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沉重的债务。而在此之前万跃鹏一直号召员工,只要攻克技术难关,努力降低成本就可以使公司度过难关。“虽然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万总的这次讲话还是对我们有比较大的震动”,该知情人士如此表示。当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的问及这种表态是否会动摇仍在赛维工作的员工的心理时,他表示,赛维员工能走的几乎都走了,现在还留下来的要走的可能性也不大。“反正赛维现在需要裁员,无所谓员工流失的问题”,该知情人士表示,“员工自动离职,对于公司来说,或许还可以减少一些赔偿带来的负担”。

饱受非议的赛维,以资本为纽带,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基础,拥有六大产业集团,各自互为上下游,又独立面对市场,对外宣称其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位资深证券从业人士则表示,危机时刻船小好调头,国内一些比较有技术实力的中小光伏企业在现在还能够满负荷生产,比如浙江的晶元太阳能,而赛维规模过大,其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弊端显露,尾大不掉,致使其债务不断放大。

但是,上周短短三个交易日,赛维LDK股价从3美元每股存托凭证连续“跳水”至1.81美元,跌幅高达40%,几近“崩盘”。而在股价“一泻千里”的背后,公司的债务危机仍未缓解,身为债主的一些小供应商甚至已扛不住欠款压力,先于“大而不倒”的赛维濒临破产。暴风雨来得比预想中更猛烈。5月24日,受5月中国PMI值大幅回落影响,美股中概太阳能指数下跌2.44%,成份股多数下跌,其中赛维LDK的跌幅最大,达11%。5月25日,公司股价再次下挫13.51%。29日,赛维股价小幅高开后继续一路走低,收盘暴跌19.2%,报1.81美元。5月30日,赛维股价终于止住跌势,收报1.88元,涨3.87%,但盘中一度创下历史新低1.54美元。

赛维股价此番暴跌看似直接导火索是美国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投资者对债务缠身的赛维失去信心所致。多数投资者认为赛维LDK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危险,资金流动性也有问题,偿付能力已走到台面,评级机构给予赛维股票非常不利的评级,使得其在寒冬中更加瑟瑟发抖。关于赛维破产倒闭的谣言,像是饥荒之年的蝗虫一样铺天盖地而来。

财报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赛维的短期负债虽略有减少,但负债总额却进一步增加至60亿美元,负债率从去年三季度的80.6%继续攀升到87.7%,资金状况堪忧。

相关新闻:60亿美元债务缠身光伏巨头赛维在劫难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