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媒体都在说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其实光伏产业不但没有进入寒冬,却刚刚步入春暖花开般的时节,光伏的巨大潜力正在显现。
虽然目前的光伏行业确经历了很多起伏,但无论困难还是辉煌,都是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而光伏行业的未来,是可以无限长远地发展下去。因为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而我们一直依赖的化石能源却在不断减少,甚至已临近枯竭边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有革命性的突破,比如发现更新更可靠更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不然太阳能源就将是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靠。
所以,光伏行业的未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目前,欧洲大肆削减光伏补贴,国外的一线光伏大厂纷纷破产,国外光伏市场的不景气恰恰给中国的光伏市场带来了发展空间,国内光伏市场也在渐渐崛起,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光伏市场在中国。
国内市场启动在即,国内将会掀起一阵瓜分狂潮,那么究竟有谁能分享到未来的光伏盛宴呢?
一、尚德电力

研究公司DigitimesResearch对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在2011年第四季度的光伏组件出货量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按出货量排序,前五名光伏组件制造商变动很大,但尚德电力依然居于国内首位。
除此之外,在全球权威科技商业杂志--麻省理工《科技创业》(MITTechnologyReview)评选出2012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由于在推动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尚德电力成功入围50强;EuPD市场调研公司在对安装商与终端客户进行了调查后授予尚德电力(NYSE:STP)“顶尖光伏品牌”的称号,使其成为首家获此殊荣的中国组件制造商。
尚德预计2012年第一季度光伏出货量将同比下降30%左右;预计今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将达到3%至4%。无锡尚德预计今年全年光伏出货邮将在2.1GW至2.5GW之间。
俗语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尚德电力这个昔日的光伏老大又重新整装待发,向新的目标努力前进,也许寒冬过后,尚德又会有一次新的崛起。
二、英利

尽管遭遇来自美国的“双反”调查,市场寒潮尚未退去,但就在这一天,英利集团向本报首先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预测数据———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进出口额6.35亿美元,与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28亿元和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等主要经营数据相比,大有寒潮中“报春”的态势。
另据透露,英利集团已经确定主导产品光伏组件生产任务,2012年英利预期将销售2400兆瓦至2500兆瓦的光伏组件。按照市场份额分配,国内将占比35%,德国占到25%,美国计划销售20%。依此计算,英利2012年在国内的光伏销售组件将达到800兆瓦至900兆瓦,中国市场将首度超越德国和美国,成为英利第一大市场。据介绍,目前,英利集团国内各分公司约有近80名销售人员,今年还将招录更多的员工,以壮大国内销售的队伍。
在一季度良好表现的基调下,英利对2012年面临的形势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下,今年光伏行业已步入深度调整期或者整合期。”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宗炜分析说,“一方面,迅速降低的光伏组件价格引发了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平价的提前到来,产业规模正在稳步扩大,同时国内市场加速崛起,产业对外依赖度逐步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外加主要光伏市场国家对光伏产业补贴减少,光伏产品需求增速放缓。双重压力下,光伏产品面临较大价格压力,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遭受挤压,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基于这样的判断,英利已开始以更大视野进行产业布局。2月13日,苗连生曾跟随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访美活动。作为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国唯一一家可再生能源企业,英利与美国汉姆洛克半导体集团、美国杜邦公司等美方企业达成四项合作协议,累计金额约为20亿美元。有关人士认为,在美国“双反”调查的重压下,英利扩大合作阵线,有利于全球布局。
英利在国内市场上的争夺力度也将加大。前不久的“黄河水电50兆瓦硅片换组件”项目招标中,英利集团以2.99元/瓦报价略低于国内其他同行业企业。“尽管这一报价因为被误读而一度引发业界震动,但英利全产业链的优势、产品质量控制的稳定以及品牌影响力等,都是市场竞争的利器。”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销售总公司副总经理张哲说。
三、晶澳太阳能

据英国调查公司IMS的调查,2010年第三季度的单元产量方面,晶澳太阳能的份额为6.7%。虽说与排名第二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unTechPower)相差甚微,但已然在企业混战中夺得了首位。
晶澳太阳能之所以能够实现迅速增长,是因为没有像竞争对手一样采取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战略。
说到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厂商,人们很容易觉得其靠的是以低生产成本、量产效果实现的低价格。方朋正面否定了这一看法,自信地说中国厂商“不仅拥有高度的技术实力,还积累了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的经验,因此才获得了客户的支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晶澳太阳能一个技术人员集团。该公司大部分高管都拥有在海外半导体相关企业长期工作的经验。他们供职过的企业包括美国英特尔公司、大型半导体制造装置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Materials)等,均是一流企业。
方朋本人也在美国的大学获得了电气工学博士学位,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以美国硅谷为中心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还曾担任过NEC与中国企业的半导体合资公司高管。所以非常注重技术。
2010年6月在德国展会上公开的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就是一个例子。通过采用可高效捕捉波长更短的光的材料及结构,实现了18.9%的业内最高转换效率。方朋宣称:“今年也将发布低成本、高转换效率的新技术。预计明年能够量产转换效率20%的产品。”
实现这些技术成果的基础是公司内部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单元技术研究所和材料研究所。该公司每年投资数亿日元,有100多名技术人员正在研究新一代单元的材料和结构等。
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Q-cells已经破产,而拥有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的晶澳太阳能有可能跃居第一的位置。
四、保利协鑫

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预计,今年公司的多晶硅和硅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将在去年约20%的基础上,提升至30%以上。
据公司年报,保利协鑫2011年多晶硅产量为2.94万吨,硅片为4.5GW。
继去年在台湾推出“鑫单晶”后,在今年亚洲上保利协鑫再次重磅推出高效多晶硅片“鑫多晶S1+”,平均转换效率高达17.6%。在保利协鑫展位上,记者从保利协鑫王靖副总裁了解到,目前保利协鑫硅材料领域的产量和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7年的时候,保利协鑫的硅料市场占有率只有1%。但是,保利协鑫凭借着对清洁能源未来的一腔热诚,不断加强研发,提升转化效率,2011年的硅料产量一举达到了6.5万吨,预计2012年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30%以上。“未来我们的方向,就是实现与客户共赢,与市场共赢。”王靖副总裁总结道。
该公司高层还表示,未来将致力于推动整个光伏产业链降低发电成本。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全球光伏产业链上领先的多晶硅、硅片的供货商,也是中国一流的环保电力运营商。集团的多晶硅产品质量在2010年已达到电子级标准,而年产能在2012年中或之前达到65,000公吨。集团的硅片年产能在2011年7月底已达到6.5吉瓦。现集团在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业务方面,致力向太阳能光伏电站投资者提供包括项目开发、设计、采购、建设、融资及营运的一站式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保利协鑫正式获准为2011-2013年中国“信誉企业”认证单位,同时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能源领域类单位。
五、阿特斯

阿特斯在刚刚发布的2011年Q4财报中公布单季亏损5990万美元,但阿特斯依然是业内盈利能力最稳定的公司之一。
首先,由于谨慎的扩张步伐以及与自己的上下游光伏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阿特斯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毛利率水平,在光伏行业狂热时不拔尖,在光伏行业低迷时也不会一落千丈;其次,阿特斯的市场开拓进展得非常好,不仅保持了在欧洲、美洲市场的良好出货势头,在印度、日本等非中国光伏企业的传统目标市场也都有突破。2011年全年,阿特斯太阳能组件出货量1.323GW,较2010年的803MW增长65%;并且,阿特斯在2011年跻身全球前五大组件供应商,之前两年,阿特斯一直保持在第六名。
近日,阿特斯太阳能与SkyPowerEnergy已于达成收购协议,按照协议规定,阿特斯太阳能将收购SkyPower安大略湖的16个光伏项目的大部分股权。其中15个光伏项目被纳入安大略光伏补贴项目中,而剩余一个是安大略可再生能源标准提供项目的一部分。
16个光伏项目总装机量为190至200MW,且均与安大略电力监管局签署了为期20年的购电协议。预计所有项目将于2012年动工建造,并于2014年投入商业化运营。预计阿特斯太阳能的投资额达1.85亿加元。
此外,阿特斯太阳能与SkyPower已同意建立合资企业,将专注于在新兴市场开发光伏项目。
阿特斯在全球光伏大佬俱乐部的成员中,似乎有些“另类”。这个曾经创造出若干个第一的光伏骄子,在眼下的行业危机中,再一次彰现出它“不一样”:心无旁骛的继续埋头在他所专情的光伏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全球太阳能产业;充分扮演行业领军企业的角色,通过行动践行产业链互助的“共享、共赢”的“和谐生态”的产业发展理念。所有的一切,主要得益于其掌舵者一贯稳健的经营作风、果敢激进的科技创新和大道无形的经营理念,为迎接光伏产业下一个春天来临积极做好强身健体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