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因素
(1)常规能源日益紧缺,环保问题凸显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迫切性
全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目前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环境危害大。随着常规能源日趋枯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界的共识。
《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设备市场调研及发展预测报告》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早在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已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高达32.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首位。为保障能源供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引发的全球核能危机,促使世界各国进一步正视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太阳能储量丰富,使用过程不产生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可再清洁能源。由于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的局限性,在当前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发展太阳能成为大势所趋。扩大太阳能应用范围将促进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扩大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市场需求,带动光伏装备企业扩产。
(2)各国政府积极支持、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步伐
纵观全球光伏市场发展史,无论是德国、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传统光伏市场的迅猛发展,还是美国、中国、日本等新兴光伏市场的迅速启动,都得益于各国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对太阳能扶持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立法指引、购电补偿、税收抵扣和投资补贴等方面。
发展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向高端技术和规模化方向发展,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太阳能屋顶计划”,将补助上限暂定为20元/Wp。2011年中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西藏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未来我国光伏市场容量将快速增长。在国外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和国内市场启动的双重作用下,对光伏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加。
(3)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成本不断下降,有利于光伏发电的普及
随着晶体硅切割工艺的不断提高,硅片厚度不断下降,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将不断提高。由于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成本不断下降,促使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1980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面板的售价是21美元/Wp,2006年降到了2.7美元/Wp,2010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面板的售价进一步降到1.25-1.5美元/Wp,2011年底该价格已降至0.52美元/Wp。
在光伏装备技术进步等因素推动下,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如2009年敦煌1万千瓦光伏电站的招标电价已降到了1.09元/度;2010年8月,国家能源局举行了280MW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最终中标价格分布在0.7288元/度至0.9907元/度之间,并且未来光伏发电成本将继续降低。2011年8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发布《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预测中国光伏发电有望在2014年实现工商业用电平价上网,2018年实现居民用电平价上网,并在2020年实现发电侧平价上网;《中国经济周刊》预计全球光伏发电主要国家将在2015年至2020年实现平价上网,届时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将促进光伏电站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光伏装备行业的发展。
(4)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近年来,受国外市场需求刺激,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企业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球份额的45%左右。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厂商迅速扩产,以尚德、晶澳、阿特斯为代表的光伏企业都在计划将自身光伏电池和组件产能提升到GWp规模。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扩张,需要购置更多的光伏设备。同时,旧设备的淘汰也会增加对光伏设备的需求量。背靠全球最大的光伏装备应用市场,我国光伏装备行业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5)光伏装备企业研发能力加强,提升光伏装备行业整体竞争力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所需装备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太阳能电池厂商在国外强劲需求下快速涌现,装备需求量暴涨。国内光伏装备企业抓住这一机遇,加大研发力度,逐渐掌握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我国光伏装备企业现已基本具备太阳能电池制造整线装备能力。在硅片加工设备中单晶炉以优良的性价比占据了国内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并批量出口亚洲;多晶硅铸锭炉国内市场份额逐步上升。未来随着光伏装备企业研发能力的加强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加快光伏装备国产化进程,提升光伏装备行业整体竞争力。
(6)欧洲太阳能发电补贴力度下降,光伏生产企业急需降低成本,引发大量国产设备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欧洲各国纷纷宣布下调上网电价补贴,企业的成本控制压力增大。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下滑,原本占太阳能光伏系统总成本70%的硅材料,其成本已经低到总成本的20%左右。因此,要进一步降低光伏产品成本,需要挖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潜力。成本优势是我国太阳能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取胜的关键所在,光伏装备国产化可帮助企业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有效缓解成本压力,提升市场竞争力。随着国产光伏装备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将增加对国产设备的采购。光伏产业与装备行业相互拉动,相互支撑,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2、不利因素
(1)薄膜太阳能电池攫取晶硅太阳能电池一定的市场份额
晶硅太阳能电池长期以来占据市场主导,原因是其技术成熟早、光电转换效率高,晶硅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为17%左右,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7%左右,其生产设备价格高也是限制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薄膜技术还面临着转换率低,电池衰降性大,部分原材料稀缺等问题,但薄膜电池透光性好、用料少、能耗低、成本低,在建筑一体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薄膜技术的发展,薄膜电池将攫取晶硅太阳能电池一定的市场份额。据isuppli预测,到2013年薄膜太阳能电池所占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1%。但是由于晶体硅电池技术成熟、产业链完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多晶硅原料供给增加,晶硅电池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占据市场主流地位。
(2)目前中国光伏产业依赖国外市场,受全球光伏产业政策影响大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基地,我国太阳能电池销售主要依赖国外市场。2007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088MWp,而国内新增装机容量仅为20MWp,98%的太阳能电池销往国外。2010年国内新增装机量为520MWp,仅能消化其光伏太阳能电池产能的5%,剩余95%全部出口国外。由于销售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高,一旦全球光伏产业政策发生变化,中国光伏企业很快就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