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发展前景。记者日前在部分光伏产业大省采访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光伏产业人才短缺、科研力量分散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瓶颈”,难以摆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的局面,应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将基础性高端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层面,谨防错过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的战略机遇期。光伏人才总体短缺,企业互挖“墙角”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石定寰说,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是集合了固体物理学、材料学、材料工艺、机电工程和仪器设备开发等

首页 > 企业 > 正文

国内光伏产业人才短缺 企业互挖“墙角”

2011-12-14 14:18 来源: 新华08网 

太阳能光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发展前景。记者日前在部分光伏产业大省采访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光伏产业人才短缺、科研力量分散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瓶颈”,难以摆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的局面,应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将基础性高端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层面,谨防错过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的战略机遇期。

光伏人才总体短缺,企业互挖“墙角”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石定寰说,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是集合了固体物理学、材料学、材料工艺、机电工程和仪器设备开发等多学科和综合性技术的系统工程。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相对较晚,研发的基础相对较差,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使得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未能完全获得突破,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特征。

记者日前在无锡尚德、保定英利、中电电气等大型光伏企业采访了解到,目前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主要靠海归人才,人才总量不足,一些刚刚培养成熟的人才经常被其它企业高薪挖走。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他们有一支200多人的研发团队,但还是感觉人手不够用,不想要的人才硬往里挤,想要的人才却招不到。

中国节能公司(杭州)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重恩说,公司现在把太阳能发电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但是很难招到技术人才,他们就专门在江苏设立分公司,高薪从无锡尚德、阿特斯等大企业挖人才,这样总算勉强把研发团队支撑起来。

浙江省衢州市经委工业投资与规划处处长周翔说,这个市正在努力打造光伏产业基地,并制定了人才吸引计划,但来应聘的专业对口人才并不多,没办法只能招一些“半成品”人才,比如搞多晶硅技术的都是学化工、半导体等专业转来的。

石家庄东明中硅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鑫说,他们一直搞皮革生意,看好光伏产业前景,去年7月动工建多晶硅项目,没日没夜地赶进度,不到半年就投产。可是技术人才却很难招,只好到大企业去“挖”。

石定寰说,研发能力薄弱,致使我国光伏产业将进一步受到国外市场打压。以多晶硅为例,价格连续跳水,一个重要因素是海外七大多晶硅生产企业的产品扩产,因为技术成熟,生产成本大大低于我国企业的。明年,多晶硅价格极有可能继续下跌,迫使国内多晶硅行业出现价格倒挂,行业生存面临危机。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跟不上产业需求

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尚德商学院院长徐源认为,无锡尚德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创新人才机制,吸引留学人员中的前沿科技领军人物回国创业。但这样的人才目前在国内基本上培养不出来,因国内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即使一些低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很难招到。

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为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他们2004年就主动找到华北电力大学,商谈开设相关专业,但因为审批环节多,这所大学直到2007年可再生能源专业才正式开设。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他们对今后培养出的毕业生素质仍表示担心。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按照通常的经验,培养一个成熟的学科需要5至10年,华北电力大学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与马学禄相比,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启东的建议就没有那么顺利被采纳。魏启东说,他也是2004年就建议东南大学开始相关专业,但因为师资等原因,至今未获批准。他一直觉得,不是高校没有培养能力,主要是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国内光伏产业领军企业--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刘志波说,因为国内缺少专门的学科人才,他们一般招用电子、化工等专业毕业生,经过一两年再培养,才能胜任研发工作。此外,他们与多个欧美国家的大学建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时刻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动态。

据了解,江西省从今年开始,扩大光伏专业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规模,计划用7年时间培养10万名“光伏专业”人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承担培养任务的主要是民办高校,如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培养太阳能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除了江西,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四川高校中首开光伏专业,并正式聘请中科院广州分院专家挂职指导新专业建设。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刘峰副所长认为,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在光伏人才培养上,基本上还停留在二流院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层面,国内知名院校虽然在光伏领域有所研究,但均未开展系统化的教学,这与光伏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极不相称。

高端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捅破核心技术“窗户纸”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刘峰副所长说,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一次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崛起,都是一次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的战略性机遇。我国光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应尽快上升到国家战略,掌握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创造条件。

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目前的光伏技术研发,作为企业行为的应用性研究比较重视,但应该成为国家行为的基础性研究重视还不够。企业的研究不能代替国家层面的研究,企业要干的主要是近期的,国家要关注长远的,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占领了光伏产业未来。很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光伏技术研发“国家队”,如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荷兰国家新能源研究所等,政府每年投入巨资,保障了科研力量。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石定寰说,金融危机后,美国救市的7000亿美元里面,有1000亿美元是用于新技术开发的。而我国四万亿投资计划多数是基础建设。国家863计划里面,项目最少的是新能源。我国光伏技术研发体系不完善、投入不足,还缺乏国家层面战略性考虑。

“光伏核心技术研发单靠一个企业、一个研究所很难突破,必须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石定寰说,吸收民间资本的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近日成立,主要是将国内十几个分散的研究机构专家智力集合起来,囊括研究人员300多人,联合从事基础性、战略性的研究工作,搭建起一个光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这是国家未成立相应机构的情况下,民间组织的一个新尝试,实际上是干了政府该干的事。

石定寰说,他一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当年我国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冲破种种封锁研制出原子弹,如今就一定能攻破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国家应该明确牵头部门,联合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光伏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适时制定光伏产业技术规范、产业技术标准,规范光伏产业市场及促进企业间的合理、有序竞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