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为与市场运行最佳结合点的讨论是一个世纪话题,但当市场发生重大突变时,政府市场化的干预必不可少。当前初具规模的中国光伏行业,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步入“寒冬”,需求不振令产品库存升至历史高位,组件价格一再下滑,正处于这样一个亟需政府运用市场化手段予以干预的时期。这不仅关乎中国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乎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步伐。 [$NewPage$]中国光伏对世界贡献巨大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2010年,已经是连续4年从产能到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加上台湾地区的产品,中国已占世界光伏发

首页 > 光伏组件 > 其他 > 报道 > 正文

光伏行业“过冬”亟需政府出手

2011-11-30 09:58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政府行为与市场运行最佳结合点的讨论是一个世纪话题,但当市场发生重大突变时,政府市场化的干预必不可少。当前初具规模的中国光伏行业,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步入“寒冬”,需求不振令产品库存升至历史高位,组件价格一再下滑,正处于这样一个亟需政府运用市场化手段予以干预的时期。这不仅关乎中国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乎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步伐。

 

中国光伏对世界贡献巨大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2010年,已经是连续4年从产能到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加上台湾地区的产品,中国已占世界光伏发电安装市场的65%。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家世界级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并分别在美国、香港上市。从已上市企业的市值看,世界十大光伏企业中,中国有保利协鑫、茂迪(台湾)、天合光能、无锡尚德四家,分别位居第二、五、七、八。

从光伏组件生产企业产能上看,中国更是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世界前十大光伏企业中就有六家中国企业。

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无锡尚德的光伏组件出货量已经是连续第五个季度拔得世界头筹,英利保持第二,天合光能本季度排名上升为第三。第一太阳和夏普在2010年还分列二、三位,而本季度则排名下降到第四和第六。

从营业收入看,中国光伏企业的业绩也极为可观。保利协鑫不久前发布的2011上半年业绩显示,其收入达到151.7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57.94亿港元增加了1.6倍;净利润35.5亿港元,同比去年同期的7.88亿港元增加了3.5倍。

从光伏发电产品的核心技术光电转换率水平看,较之今年7月份德国Q-cell公司已经取得的19.5%的实验室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世界最高转换效率,中国的光伏企业也毫不逊色。英利绿能公司2011年9月7日宣布:在实验室内实现了19.7%的电池转换效率和17.6%的组件转换效率。阿特斯公司也在近日宣布转换率为18%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投入市场。

总之,中国的光伏行业为人类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兴衰起落影响着世界光伏市场的格局。这个位势的取得来之不易,应当倍感珍惜、认真呵护。

当前步入残酷的整合期

当前,只有在光伏行业内的人士才深深地知道:在中国光伏市场盛宴的背后,等待他们的是巨大的危机、挑战和机会。今年6、7月份以来,市场突变,价格暴跌,数十家企业关闭,数百家企业停产、半停产,数家在美国上市的著名企业股价从每股二、三十美元跌到当前的三、五美元,潜在着被国际资本收购的危险,一场残酷的行业整合已经到来。这个整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世界光伏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从今年初到现在,光伏组件的产能增加了54%,而需求仅增加了19%。中国目前已有的光伏组件产能为30GW,其他国家的产能为20GW,而2011年世界光伏电站的安装需求量应当在20GW左右,即仅中国已有的产能就超过世界需求的50%。

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市场开始严重受阻。过去中国光伏产品市场的95%以上是对国际市场出口,目前这个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国际光伏市场,特别是过去占世界市场70%的欧洲市场不再复制过去几年始终保持每年100%以上的增长幅度,安装大国意大利、德国对光伏电站的补贴幅度明年还将继续下降15%左右;二是随着世界光伏市场竞争环境的重大变化,特别是美国、德国数家大型光伏生产企业的倒闭、限产,矛头直指中国非市场化竞争的批评之声日趋严重,美国对中国甚至祭起了“双反”的贸易保护大旗,一场贸易摩擦之争无可避免。总之,中国的光伏产品原有的高增长、大规模的出口市场变得日益复杂。

正是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造成了世界光伏市场整个产业链产品价格惨烈暴跌。从今年初到现在,原材料到终端各个环节产品的价格跌幅都在60%以上,仅以多晶硅原料为例,从年初的70多万元一吨跌到目前20万元左右一吨,这已是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成本点以下。它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段时间的信心没有了、市场没有了。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企业数量和产能却是巨大的,2008年,中国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数量不足百家,而目前已在400家以上,其产能在2009年就已供大于求。价格暴跌、产能过大,其结果只能是行业的残酷整合。

说光伏行业此次整合“残酷”是因为:市场的信心、产品的价格通过一段时间会重新恢复、调整定位,可大部分中小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再难有生存空间。在其他行业,特别是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行业,会给一个新生中小企业3-5年慢慢调整、发展的机会,可本次整合对大多数中小光伏企业而言完全没有机会,这是光伏行业性质决定的。从传统能源发展史来看,无论是煤炭、石油都是向大规模化迅速聚集,并最终形成垄断。作为能源行业的光伏产业也不可能改变这种发展轨迹,加上光伏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远大于其他行业,这都决定了光伏行业的整合相比其他行业将更加惨烈、更加无序、经济成本更高。目前,近两年新设立的大批中小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有的已经关门,有的正在关门之中。中国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在未来10年必将形成不超过20家的行业巨头,未来20年不超过10家的态势。结果是一定的,但过程是否是最优选择?资源是否达到最优配置?

这次整合是市场的必然选择,但完全市场化的选择是不计成本的,也不是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掌控的,这应当引起国家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府应即刻启动市场培育手段

中国的光伏行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大量优秀的企业家,离不开巨量的银行资金,离不开以往快速增长的各国光伏电站安装市场需求,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促进作用。从世界光伏行业的发展进程看,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当前光伏行业的整合过程中,如果任凭中国光伏行业自由调整,必将给国家带来不应有的巨大损失,更将威胁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在世界光伏市场占据的优势地位。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不同国家企业间的贸易之争,但它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动因。在这次世界范围的光伏行业整合中,美国也有数家企业破产,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美国的光伏市场总体是供不应求的。对此,中国政府应当结合其他国家对太阳能光伏行业规划的合理性和对光伏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多种手段,影响并引导中国光伏行业的调整和发展。对此,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短期看,市场的容量是对过度调整最好的缓冲,是政府对国内市场开发应有的补课;长期看,面对今年国内大部分地区未能完成减排任务,面对全力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仍不改南方大范围供电紧张,传统能源电价亟待上涨的局面,特别是面对新能源的国际之争,国家应当在即将出台的光伏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加大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规模。这既是逐步改变中国光伏行业市场在外的畸形格局的需要,也是通过市场需求引导行业合理调整、再上台阶的需要,更是中国更多承担人类新能源发展责任的需要。

其次,尽快建立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给予多方面的债务融资支持。建立行业标准,一方面严格限制新的盲目投入,避免增加更大的社会浪费;一方面对符合标准、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比照国际通行办法,给予税收、贷款、债务融资等多方面支持。

当前的光伏市场,在价格狂跌,短期调整的同时,需求始终存在。中国和世界的光伏电站安装市场仍保持平稳的发展,但中国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面对需求,或因价格暴跌巨量库存占压资金,或因国家今年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严重的流动资金不足,如果此时国家能够按准入照标准给予输血,对于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伏企业规模巨大,加上短期形成的巨量库存,非常适合以直接债务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在准入标准条件下,应适当放宽债务融资标准,鼓励规模光伏企业通过公开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这将有力促进这个行业的优胜劣汰,也应成为管理部门目前重点考虑的方案。

再次,建立政府主导的、以服务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为目标的专项光伏行业基金。近些年,来自境内外的各种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蓬勃发展,但他们是以追求短期超额利润为目的,绝无按照国家战略考虑投资取向的可能,更无现有市场条件下进入光伏行业的冲动。有研究证明,在光伏行业,企业规模每增加一倍,生产成本降低20%。当前整合中的光伏市场,对有竞争力的企业来说,不是灾难而是难得的低成本整合并购的机会。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这些企业是难以得到战略性的资金支持的。要培育更具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家就应围绕中国光伏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管理机关的主导下,以市场化的运作,发起设立专门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基金,给予企业在资源整合、企业并购等方面以战略融资的支持,鼓励中国光伏企业加速规模化和产业链延展。

随着国际光伏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在国际间向竞争力强的国家流动趋势明显,部分国际著名光伏高端设备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与中国规模光伏企业洽谈合作生产,对于这一端倪,国家应当予以关注。如果能够通过政府指导下的产业基金针对这类重大的产业转移给予支持,首先逐步改变中国光伏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严重不合理现象,最终逐步实现国家提出的中国的光伏产业要成为高端设备制造和新能源的支柱产业的定位,其意义也是极其深远的。

接下来,建立光伏行业专项的科技奖励基金。中国光伏企业的规模、数量天下无敌,但却有一个致命弱点——缺少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设备依赖进口,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行业同质化极为严重。当前残酷的行业整合必将带来的一个结果是:竞争从外部产生强大的压力,迫使企业从内部向管理、向技术争取利润空间。从世界光伏技术发展过程看:光电转换率每提高1%可降低7%的产品成本,而光电转换率每提高0.1%,往往需要一年的研究时间。如果国家能够通过专项的科技奖励基金,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奖励力度,鼓励中国的光伏研究和生产部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研究部门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光电转换率等核心技术研究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甚至率先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中国定能实现不久前光伏行业协会提出的到2015年光伏发电工业用电平价上网的目标,真正实现光伏发电的商业化运作。

最后,研究、制定国家光伏电站规模布局及用地的战略规划。光伏电站占用土地的成本将逐渐成为光伏发电的重要成本。例如,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66MW、总投资为91亿元,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光伏电站——昆明石林太阳能大型并网光伏实验示范电站,运行一年仍来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期用地2200万元的土地成本摊销。而不久前公布运行也近一年的著名的敦煌光伏电站已经开始盈利,其较低的土地成本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方面美国已经做出了战略考虑,2010年其能源部联合内政部积极行动,选取合适的公共土地进行“太阳能地带”的环境分析,为土地的储备做好准备工作。按照专家分析,到2060年,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将占据世界能源供给的50%,照此推算,光伏发电对国家闲置荒地的使用是巨大的。国家在对光伏电站的规模、布局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根据技术、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优惠价格政策,以保证中国光伏发电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总之,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下,用极短的时间,取得了在世界光伏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他们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如果此时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背后是雄厚的、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支持,更多的规模光伏企业定能度过难关,并对世界新能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此次光伏行业调整,虽然过程是惨烈的,但蕴含的机会是巨大的,如果政府市场干预得当,结果完全可能为最佳。相比其他行业,中国的光伏企业最有可能首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