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像夜晚楼上没扔下来的另一只鞋,让新能源车企们忐忑不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代替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产业新政,它影响着车企未来数年的走向与命运。从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上的承诺开始,中国新能源政策就不停歇地汹涌而来。被提前曝光的《规划》中部分显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规模要达到全球第一,未来十年,政府将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保证在2020年之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达到500万辆的水平。另外,在市场规模目标上,科技

首页 > 光伏组件 > 其他 > 市场 > 正文

规划易攻坚难 中国新能源艰难追逐

2011-09-06 18:07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新政策像夜晚楼上没扔下来的另一只鞋,让新能源车企们忐忑不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代替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产业新政,它影响着车企未来数年的走向与命运。

从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上的承诺开始,中国新能源政策就不停歇地汹涌而来。被提前曝光的《规划》中部分显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规模要达到全球第一,未来十年,政府将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保证在2020年之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达到500万辆的水平。另外,在市场规模目标上,科技部的专项规划指出,到2015年,仅电动车一项的市场保有量就要达到100万辆。而此前曝光的国家《规划》提出的是: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保有量达50万辆。

三四个部委,一年一两次重要规划,各地政府及车企为此进行的跑马圈地,怂恿着新能源进入大跃进式发展。中国政府和汽车企业期待的是,未来得以在新能源车型上获得对全球车界的整体超越。

30年间,中国企业从代工到品牌,从拷贝到创新,逐步演进,如今得以在服装、PC、通信等行业实现与世界水平同步甚至超越。但其中最艰难、最纠结的行业当属汽车领域,中国汽车“突击队”遭遇的是从工业时代就开始历练的国际阵容,面对的是一个充分全球化的供应链,国际化水平的产品。即使想跨过内燃机竞争,在新能源汽车上领先,现实也比我们想像的更残酷。真正洞悉业界的不少专家认为,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中国车企必须同时理解传统内燃机车以及新能源动力总成的构造,相当于两倍的差距,差距并未缩小,超越前景未卜。

更何况外资企业同样对中国新能源虎视眈眈。7月底,东风日产及广汽本田先后透露了其国产电动车战略,本田期望通过在中国投产电动车的组装配件和电池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成为首家在中国市场投产电动车的日本大型车企。而筹划两年多的日产电动车中国计划则在上周出现了重要改变。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表示,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将会生产电动车。“在中国,自主品牌更容易受到政策鼓励。”戈恩表示。连宝马这样的高档汽车制造商都在上海车展上宣布,宝马5系混合动力2013年国产倒计时。德国大众更索性拉出自己的总理默克尔,亲自“见证”大众集团与中国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就“支持合资企业开发电动车声明”的签署仪式。

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说,企业要能与世界最强的竞争者展开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国内的压力和挑战。强悍的国内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本国供应商,挑剔的本国客户,锤炼出企业过人的筋骨。中国车企和国外车企将要在这里比拼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功夫”,这是一场纠结了太多利益关系的战役。面对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80%以上的电池核心部件需要进口”的质疑,中国车企能如愿在这场竞技中胜出吗?

2011年8月1日,中国宣布了首个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此举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媒体称,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中国展示了其充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决心。但是在光伏产业中,中国企业同样没有掌握高科技的核心能力。新能源领域里,很多行业都已经先行一步,但作为与中国碳排放利益极为相关的汽车新能源领域却还有很多路要摸索。

做规划易技术攻坚难

关键设备电池进口率高

“十二五”期间,高达千亿的新能源车投入计划,加上各个地方政府的投入,又一轮涉及数千亿投资的新能源运动将拉开帷幕。国内各车企也忙不迭地纷纷出台新能源规划。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汽将陆续投放纯电动和插电式强混新能源车等;一汽的阶段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在新能源产品开发等方面投资98亿元,打造乘用车纯电动平台、混合动力平台等8个新能源汽车产品平台;东风汽车规划未来五年内陆续投入30亿元,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北汽集团则将在“十二五”末期达到15万辆新能源产品的规模。

在这个宏大的计划面前,背后有哪些不能忽视的真实?

在去年的巴黎车展上,中国的汽车业界人士就发现:各跨国巨头新能源发展节奏之快已经超出我们的想像。大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战略、战术都已经相当清晰,在一些国家新能源车已经小有市场规模。但在中国,国家在五年时间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车的政策法规,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车企不胜枚举,相关研究机构更是多如牛毛。在产业链上,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这样的供电和能源企业也加入进来,同时包括数以百计的电池供应企业。但新能源车商业化运营还是没有破题,没有几个老百姓开上了自主制造的新能源车。

早在2004年,日本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并且每年拨款570多亿日元,其中约360多亿日元用于研究新能源技术,该计划将延续到2020年。除此之外,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丰田混合动力车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数百万台,其中,普锐斯的销量占其全部销量的72%,成为目前最成功的混合动力车型。

“在过去一百年的汽车发展史中,我们在传统能源上是落后的,但我们想在未来的新能源上引领世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希望差距小一些。”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曾这样感慨。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也都表现得异常冷静与务实:国家是否能够掌握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以提高整车制造能力?如何化解投资大回报少的亏损矛盾?如何实现产品的量化?

他们的担心揭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的高进口率,给中国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敲响了警钟。张小虞是中国汽车业的资深人士,很多车企的真实情况都很难逃脱他的眼睛,张小虞的观点是:“当前电动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体,而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三部分,其中电池是最为核心的部件。在这些方面中国都处于研发中,还没有到产业化的阶段。很遗憾的是,当前中国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正极和电池隔膜80%以上都需要进口。”

虽然业界对这一数值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30%的进口比率是业界较为认同的。业界人士认为国家目前在电动车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已经达到或者处于领先水平,但是硬件设施跟不上。设计出相同的零部件无法生产,只能依靠进口,这是很难一下子解决的。高进口率的背后,则是中国核心研发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不容忽视的差距。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国内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进口量没有达到80%,而电池隔膜的进口量则超过了80%。目前,不光是电机、电池所需部分部件、材料需进口,同时控制器基础硬件、芯片、高速CAN网关和信号处理放大部件等也依赖进口;电动附件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并且成本高,同样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与新能源汽车面临相同窘境的是,中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面临着过于依赖国外市场、晶体硅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

在一些国家,新能源车已经小有市场规模,但是在中国,其商业化运营仍困难重重。

从纯电动到混合动力

政策摇摆新能源难行

7月底起,比亚迪(002594,股吧)已陆续向负责大运会期间运输工作的各大公交运营机构交付纯电动大巴。比亚迪提供的200辆纯电动大巴及300辆E6纯电动轿车(一款作为纯电动出租车的5座轿车)将成为全球超大规模纯电动车队。E6车队进行了超过一年的试运营,纯电动大巴车队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试运营。纯电动大巴车队绝大多数在供电低峰时采用多功能终端充电装置充电,最大限度地利用夜间电力能源以保证费用达到特别低,总运营里程已经超过大于4.3万公里。

仅仅一年之前,当中国汽车公司宣布各自发展电动汽车的计划时,他们谈论的还是电动轿车。但现在,他们更有可能是在谈论电动公交车,因为公交车可能天生就比乘用车更适合作为电动汽车。公交车有固定的行车路线,其行驶速度也比轿车慢很多,身上也更容易找到存放电池组的空间。

这里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直接发展纯电动汽车技术”的声音已经渐渐减弱,“发展混合动力和传统动力技术升级”开始成为现阶段的主流声音。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直言,虽然未来电驱肯定是作为汽车的主要能源形式,但电动汽车的准备阶段是相当长的一个过程,不可能快速上量,电动汽车2020年后才可能快速增长。

国家已经确定了电动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相关法律规定却是一直没有出台。前几年频频高调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表态的科技部,近年来转向低调。事实上,不仅它的电动车专项规划“潜行”,连近年一直大力推动的“十城千辆”示范项目的进展也很少对外披露,反而是参与示范的各个城市自我大力宣传。

2000年,德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首次确立了税收优惠减免方案,全球的太阳能行业旋即迎来规模和效益井喷式发展的十年。从2004年开始,德国政府又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力度。全球太阳能制造行业权威期刊《Photon》的数据显示,全球光伏市场在过去10年保持着40%~60%的增长速度,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

中国政策缓慢出台的同时,另一个现实情况是,电动汽车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车型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链的形成、消费者的接受以及成本价格较高等。现在的电动汽车还不能够与传统汽车进行竞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直接发展纯电动汽车技术”的声音已经渐渐减弱,“发展混合动力和传统动力技术的升级”开始成为现阶段的主流声音。

电动车的安全隐忧正随着时间的蔓延迸发出来。今年4月11日,杭州市一辆示范运行的纯电动车起火自燃,事后众泰汽车证实确实是因电池问题起火。虽然不能因为一起事件就否定电动车发展线路,但是关于电动车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却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2009年5月,郭台铭曾二问巴菲特:“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整天自夸的电动双模车上下班?”这种调侃,不是毫无缘由,因为据相关媒体报道,业内人士曾透露,2008年底比亚迪上市的F3DM汽车在深圳街区爆炸。此外,早前比亚迪纯电动车E6在试制过程中,某工程师在电动车充电完成后试图将充电接口拔下时,电路突然短路,过大的电流瞬间将该工程师的半边身体击穿,导致重度烧伤。该消息一直未得到比亚迪官方的正式确认及答复,但电池发展的不成熟一直是高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头顶的定时炸弹。从现有技术水平来看,各类电池(包括燃料电池)的能源密度或性价比还远低于汽油、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汽车将在很长时期内占有很现实的地位。

国内车企热衷跑单帮

内燃机车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空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使国内无论实力强弱、规模大小的整车厂商都想在这场盛宴中分一杯羹。上汽、东风、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几乎所有汽车企业均有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并有多款车型即将量产。新能源“大跃进”全面展开。

“我不太相信这么多企业都能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新能源车产品,新能源车的发展必须走联合开发的道路,散兵游勇遍地开花的新能源车发展局面,不会对中国的新能源车产生明显的帮助。”上海通用的总经理丁磊曾公开表示。吉利副总裁赵福全也曾表示:“新能源有很多问题是吉利不能解决的,比如零部件、电池、成本、耐久度,也包括充电、换电池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有的需要共商,有的是国家整体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忽视,吉利就认为自己可以占领全世界新能源的市场,就已经在很危险的边缘了。”

相比技术差距,在战略组织和协同作战方面国内的差距更大。拿电动车行业标准制定这件事来说,各种权力机构、科研单位、整车企业、配套设施承建企业们似乎都表示出了参与标准制定的兴趣,各个地方事实上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标准,但山头林立意味着形不成统一的标准和共识、电动车迟迟不能驶上路面。去年成立的电动车“央企联盟”、2009年成立的“T10”,无一不受到外围企业和机构的质疑,“画地为牢”的做法一则有违电动车要求开放发展的产业特性,另一个被广泛批评的就是“产业联盟”,是否也是“利益联盟”。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大多独自研发,经费有限,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技术很难深入推进。另外,大批动力电池投资项目在全国各地大量启动,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重复建设潮,业内亟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完善投资方向和渠道,通过推进共性技术发展推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化早日步入正轨。

另一方面,前几年言必称“新能源”的比亚迪,今年却忽然改了方向,转而搞起了涡轮增压这一传统内燃机技术。原因十分简单,要回归A股的比亚迪发现:靠未来的新能源圈不到今天的钱。在今年6月的招股说明书中,比亚迪承认,进入商业推广阶段两年多来,国内首款新能源轿车F3DM仅销售365辆,比亚迪首款纯电动汽车E6仅销售53辆。整个新能源车在比亚迪全年汽车销售收入中占比不足0.2%。

同样,吉利副总裁赵福全也将新能源汽车比喻为餐后水果,他认为国家应该有国家的大战略,企业应该有企业的战略,工程技术研发人员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如果科技人员能够证明一件事是错误的,那本身就是巨大的成果,但企业不应该这样,企业最终是要赚钱,要可持续发展,既要为长期的战略储备做技术投入,也要有短期的经济效益,要清楚你是谁,你在哪儿,你要和谁竞争,这点很重要。

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生产是遥远的未来,中国车企仍要靠练好内燃机车的功夫,攒足实力为未来而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的政策制定和协同角色至关重要。有人说,德国新能源战略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国家产业竞争层面,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的全球产业平台。从耕耘已久的太阳能行业到蠢蠢欲动的电动车浪潮,均如出一辙。“德国为世界的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它是最早具有实质性动作来推动新能源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姚峰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新能源的尴尬

新能源的到来不仅风光无限,而且声势浩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新能源的态度是几近谄媚。然而,新能源车的启动没有想像中快,而大面积推广更是为时过早,通过新能源概念来领涨,泡沫终究会破灭。

尴尬1

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炒作非常厉害,资本市场也跟着这些概念大涨大跌,但企业实际开发、生产的车型并不多。

国内最早发布新能源轿车车型的比亚迪在6月的《招股说明书》中承认,进入商业推广阶段两年多来,国内首款新能源轿车F3DM仅销售365辆,比亚迪首款纯电动汽车E6仅销售53辆。整个新能源车在比亚迪全年汽车销售收入中占比不足0.2%。

长安汽车在2007年就开发完成了中国第一辆以氢为燃料的电动轿车,然而,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坦言,新能源项目是一个研究项目,目前没有把它作为量产来进行,问题还是来自于技术、设施以及气的来源、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尴尬2

尽管政府和厂商都在高声吆喝,可是消费者却一直不怎么买新能源汽车的账。

2010年6月,市场上正式推行电动汽车,一年多过去,私人、单位购买总量还不到800辆。技术标准缺失的问题不但严重存在,行业普遍呼吁的下游配套、网络化布局等更没有跟上。

电动汽车存在价格相对较高、充电不便、运行里程短等诸多问题,这些是消费者不买账的主要原因。电动汽车的车速可高达120km/h,如果以40km/h的经济车速行驶,续驶里程能够达到250公里,满足城市中使用应该没有问题。

尴尬3

全国各类新能源产业园区基地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地方规划的合理性、产业发展的本身特性往往被忽略了。

在风电领域,中央政府规定超过50000千瓦的风电场项目开建要得到国家能源局的批准,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推进地方风电产业的发展,便采取了将一些大型风电项目人为地拆分成多个50000千瓦以下的项目以规避中央政府对风电项目的审核,最终造成了许多地区的风电场建设完毕后,由于其不在计划内,电网企业没有进行相应的电网建设,导致产生了风电不能上网的尴尬局面。

尴尬4

尽管国家的产业政策将掌握核心技术作为门槛,但更多车商热衷于将新能源车像手机一样组装制造。

2009年10月,山东聊城“山寨汽车”曝光。这种汽车可以像个人电脑一样,通过采购组装的方式完成。这种车装载了铅酸电池,量产做工粗糙。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6月17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除了铅酸电池,使用其他电池的电动车,绝大多数都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这就意味着目前所有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只允许进行小批量、批量生产,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并对全部、至少对20%的销售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大家都还处在试运营状态之中。

尴尬5

利润过低、恶性竞争、资金缺乏和外部大环境尚不理想,是新能源产业发展路上的四大痛点。

有生产锂电池的企业透露,在中国的相关新能源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而且产品设计能力很差,只是因为感觉到新能源可能会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于是就“盲目冲进这个市场,互相拼价格,结果去年还能卖1200美元左右的东西,今年初就降到了900美元,现在又有人喊六七百美元,刨去电池等成本,基本上就是赔本赚吆喝。这其实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在面对的问题。”

“刚刚又看了一圈上海车展形形色色的新能源,看着那些个不敢打开车门的、牛皮吹上天的、基本常识都犯错的各色新能源,对新能源的忧虑又悲观了几分,所以我修正下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判断:以前以为,除了混合动力之外,2015年之前,其他新能源技术很悲剧,现在我认为,2018年以前,都很玄~”

挑战者背水一战

“抢位”秘诀快、准、狠

比起石油,消费者更离不开iPad。

8月11日,苹果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迎来其值得纪念的巅峰时刻。美联社记者芭芭拉·奥图蒂(BarbaraOrtutay)以极富倾向性的文字写道:“投资者似乎认为,比起石油,消费者更离不开iPad……理念似乎是一种无限资源,因此投资者无需担心理念会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即使目前投资美孚更赚钱,投资者也越来越倾向于购买苹果的股票。”

10年前,人们一定不会想到电脑能够像iPad那样便捷,智能手机成为几近于替代任何手持终端的产品。就在14年前,乔布斯还在说服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微软施以援手。如今,苹果市值已逾3350亿美元,而且促成了个人电脑业和移动通讯业的彻底改变。通过推出一代代iPad和iPhone,苹果精心打造出了IT消费化的商业模式。从零售门店到在线应用商店(AppStore),苹果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完全无缝的消费体验,把他们带入全新的计算世界。

苹果铸就了智能化时代的商业神话。挑战苹果!无疑是后来者的目标和梦想。

正当苹果iPhone如日中天的时候,联想率先打出了智能手机“乐Phone”牌,董事长柳传志曾无意中说出了要和“iPhone背水一战”。作为市场的后来者,虽然联想没有苹果那种引导消费体验的绝对能力,但是以智能终端分得市场一杯羹至少证明了联想的成功。

继乐Phone推出后,联想的第一款平板电脑乐Pad于2011年夏季与消费者见面,柳传志希望在中国的市场再次发起对苹果的挑战。不仅如此,汉王、爱国者、TCL也纷纷亮出自己的“平板”,这些国内企业一边借助各自的品牌优势,一边依托成熟的分销渠道,并未显现出一丝的弱势。

据科技研究公司IDC估计,2011年中国的平板设备销量将较去年增长三倍,达到250万台。来自淘宝在线商城的统计,在为期12天的在线预售期间,商城共售出1500台乐Pad。又据联想内部人士透露,3月29日乐Pad发售首日共接到逾10万份订单。

尽管乐Pad远不及iPad以秒计算销售,但着实也让苹果惊出一身冷汗。其实,能够让联想们统一战线对苹果痛下杀手并非偶然,其背后浮现了苹果与谷歌的角逐。众所周知,乐Pad采用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既能提供中文界面和近千种中文应用程序,又能支持播放视频的Flash格式,但是iPad做不到。细微的体验差异,让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拥有了众多簇拥者。

在智能手机领域,谷歌推出Android手机操作更是引领智能终端的幕后英雄。与HTC、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的合作,谷歌发现Android系统能够发挥其强大的优势,对抗苹果(IOS)、微软(WindowsPhone)、诺基亚(Symbian)。当8月15日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只巨象终于按捺不住了。

“尽管iPhone、iPad带来了个性化互联设备相关产业的游戏新规则以体验效果为中心,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受,因此受到青睐。但是它们不会是终极的形态。”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表示,个性化互联网设备将会持续创新和演变,今天大家看到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以说仍是雏形,好戏才刚刚开始。

杨叙甚至预测,未来5年全球将出现上百亿的互联设备,这里的机会远远超过了类似iPad、iPhone的创新。

当IT消费化的概念深入每个企业的时候,将是一次企业间激烈的角逐,也是一场智能化时代的“抢位”之战。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不外乎是消费者。2011年1月6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幕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向世人展示了这个智能化时代下的产物。

中国企业也在CES表现抢眼:海尔展出的“SmartHome”(智慧之家)成为CES全场亮点之一,以创新技术为消费者演绎了未来生活图景,掀起全球智慧家居的冲击波。7251

海尔创造了一幅非常美妙的场景,你的家中只需要一个遥控器,或者PAD、手机这样的入网设备,就可以在家里,在公司中甚至任何有三网覆盖的地方,对家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窗帘、门禁进行全面控制,远程监控你的家庭安全,种种应用让人们轻松进入智能化未来生活。

CES最引人瞩目的是微软演示了在XBOXkinect下语音控制影音播放的技术。在过去的数月里,微软的体感游戏kinect销售速度远远胜于苹果的iPad,凭借3个月内销售1000万台,kinect的销售成绩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语音控制和kinect的完美结合,将成为人机交互界面发展的又一突破。

或许是受到kinect的启发,联想再次扮演了“拦截者”的角色。2010年底,联想独资成立联合绿动公司,专门负责研发和生产体感游戏“eBox”。尽管研发实力与微软相形见绌,但是凭借“绿色运动”的概念,已然成功渗入消费领域。

今天,卓越亚马逊、当当都把新书《乔布斯传》挂在人气最高排行榜的首位,原因很简单,iPad、iPhone让乔布斯收获了成功。人们的兴趣甚至开始从这些智能终端产品转移到乔布斯本人,期望能从他身上捕获到苹果的“基因”。

无论是乔布斯还是鲍尔默,或者施密特,IT消费化的时候,“抢位”的秘诀可归纳为三个字快、准、狠。快者,可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让后来者望尘莫及,苹果就是最好的例子;准者,为准确揣测到消费者心理,结合优势技术一举抢下市场,微软的kinect就是最好的诠释;狠者,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捕捉市场机会,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就是很好的证明。

如今,苹果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云”中漫步

“抢位”秘诀合纵、连横

云计算,毫无疑问是当前IT业界最热门的话题。亚马逊、IBM、微软、谷歌、思科等国际IT巨头,纷纷搬出自家的云计算概念、产品和解决方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引领世界范围内的云计算浪潮。

作为云计算的先驱,亚马逊早已有了“云”收获。就像网络效应一样,当打电话的人越多,电话的网络价值也就越大,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也如此。亚马逊了解到买书人的需求,它们依托强大的云服务可以为买书的人准确推荐另外一本书,而这也正是消费者需要的。如今,亚马逊80%的图书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销售的。

谷歌也如此,当人们依赖搜索引擎的时候,每个搜索的人都成为谷歌的贡献者,所以云计算让谷歌收获了消费者对其“精准搜索”的评价。

当云计算的先行者发现这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模式后,它们开始把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向企业级用户推广。但是,这绝对不只是外企的绝招。当今,华为、中兴通讯(000063,股吧)、万国数据、中国移动等国内企业也跃跃欲试,积极投身这场信息产业的技术革命试图在风起云涌的云计算潮流中脱颖而出。

然而,云计算服务必须依赖强大的资金实力、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以及相应的技术和实施能力。所以,与亚马逊、IBM等具备这样条件的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既然单打独斗不能取胜,为何不选择联合战术?

“为了更好地和中国客户合作,满足中国企业的特定需求和想法,我们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创新的云模式。”微软大中华区COO范明轩表示,中国客户想要的不仅仅只是购买软件,还希望能够使用软件,或者说是部署软件。比如Email、业务智能电话系统等方面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微软都会利用好云平台为它们服务。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与微软的合作意味着将开辟更大的市场。上海电信运营中心通过购买微软的虚拟化产品,实现了对员工和客户的有效管理。通过合作,上海电信更好地部署了面向企业的云服务。

“双赢”让中国企业看到了一个“借力打力”的模式,在智能化时代,对于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企业来说,合纵连横无疑是个最有效的捷径。

2011年5月,长城电脑与IBM联合发布“智慧云长城”战略合作计划。该合作创建了全新的云计算产业战略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和集团的“云实力”,更推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根据“智慧云长城”计划,长城电脑首先将利用IBM领先的云计算中心解决方案整合企业内部的计算资源,搭建长城电脑自身的“私有云”环境;进而建设面向用户市场和集团内部的云计算中心。并且,长城电脑将以此为基础,与IBM展开进一步的深化合作,开展云计算领域的投入研发,为用户和集团企业提供云计算演示体验、云业务咨询、云实施等一系列相关服务。

"智慧云长城"引入的IBM云计算中心解决方案集成了各种业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已在IBM内部成功运行多年,并在全球范围内有众多客户案例。它可以帮助企业统一管理IT基础设施,实现对IT资源的有效掌控;可以将标准流程和模板融入IT管理流程,降低运维风险。”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在接受《数字商业时代》记者采访时表示。

华为为中小企业构建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办公室环境,实现付费即可获取的服务器及存储服务,而起到主要作用的SingleCLOUD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和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基于安装有英特尔至强5600处理器的服务器平台,并充分利用了它的性能优势和虚拟化技术等特性。”英特尔一位资深架构师表示,英特尔帮助华为通过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来构建复杂和富有弹性的云计算环境。

总之,在中国中小企业受IT能力不足所累,急需投入小、见效快的“云服务”,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外资和中资致力于云服务的企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以“竞合”大于“竞争””的方式在智能化时代一定有所斩获。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ABB最大的市场。

企业与城市的“智慧”牵手

“抢位”秘诀组合拳

“工厂效率会进一步提高,铁路将会确保铁轨的安全,远距离的电力输送不再成问题,我们生活的城市将充满智慧……”ABB电力系统业务部北亚区及中国负责人刘信刚描绘了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智能化时代。

刘信刚介绍,“智能电网”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企业以及美国能源部首先提出来的,但是,中国却成为了最快的启动者。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ABB最大的市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一年的新增装机量可以超过1亿千瓦,这相当于几个国家全国的装机容量。”

与此同时,ABB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刘信刚介绍,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需要他们以最新的技术来支持中国的电网建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ABB在海外的经验已经不能在中国受用了,恰恰相反,他们在中国创新的技术成为ABB海外应用的标杆。“当向家坝到上海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成功完成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和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智慧合作。”刘信刚表示,要知道,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世界上投入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的输电项目。

消费者追求智能化的产品和生活,企业追求智能化的管理和模式,城市追求的则是一个全方位的智能化体系。当一个城市的智能化“上位”,或许就已经决定了消费者和企业是否已经步入智能化,因此,抓住城市智能化的机遇成为一些企业的梦想。

2011年7月14日,简柏特集团宣布与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签署“建设长春工业企业现代服务体系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长春市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这个企业与政府的协议,看似是双方力争追求利益最大化,其实,背后隐现了一个城市智能化的布局。

“让一个城市充满智慧,需要无数企业个体为之贡献,简柏特希望帮助这些企业进行管理流程再造,让它们重现活力,为打造一个智慧的城市共同发光发热。”简柏特亚洲地区CEO汉查理表示。

“智能化的城市”彰显的是政府和企业的智慧,这是一个政府和企业组合拳的结果。

王明大学毕业后落户昆山,他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在这里获得了“智慧待遇”。原来,昆山的居民都会有一张“便民卡”,实名制的,通过一张卡就能实现在昆山的任何消费、医保、网银,甚至可以作为交通卡。作为中国百强信息县之首的江苏昆山,已经实现了城市智能化“上位”。

据昆山市副市长黄健介绍,“便民卡”是昆山市政府2008年面向全社会推出的昆山社会保障(市民)卡工程,市民可以用这张卡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以政府应用、银行卡应用、电子支付应用三大功能为主体,以减少发卡种类,节约社会成本。

作为“便民卡”的制作单位和电子支付应用的惟一指定运营商,昆山中创软件于2010年与昆山市政府、IBM启动了联合共建昆山“智慧城市”的战略。根据框架内容,IBM将在昆山软件园(昆山中创软件)设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展示中心、实验室和服务中心。

昆山“智慧城市”项目的具体落实将由中创软件负责。“政府出钱,IBM出方案,我们出力。”中创软件董事长兼总裁景新海表示。根据昆山的具体需求,IBM在与昆山的合作中,将逐步落实三大“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城市控管指挥中心”、“政府并联审批”、“城市节能减碳”,解决城市现实问题。

其实,和政府共同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城市,对中国企业来说应该是近水楼台。不过,如何才能打好这套组合拳,让自己在智能化时代成功“抢位”并不是件易事。因此,中国企业想要在打造城市智能化的进程中“上位”,需要内外功兼修。

东软成为本土企业与政府合作打造智能化城市的典型。2011年6月21日,重庆市政府同东软集团(600718,股吧)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以“健康重庆”为目标,结合东软实施的重庆金保系统,合作推进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建设,携手打造“健康云”。

所谓“健康云”,就是把云计算技术运用到城市及农村居民的健康监测上,终端感应设备具有多样性,比如手表、计步器、手机等等,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居民的体重、血糖、血压,计算食物和运动消耗的卡路里,把个人的信息传到后台服务器,提供远程健康指导。通过这朵“健康云”,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按照战略合作备忘录,东软将联合相关战略伙伴在重庆两江新区投资建设以IT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东软健康产业园区”,在重庆投资建设健康体检中心,拉动重庆医疗健康领域云计算产业规模,并与重庆市共同投资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开展对海外云计算相关企业的收购兼并。

“今天的重庆通过"云计算"发展,推动了城市智能化。"以IT产业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让东软看到了重庆的发展前景及良好的发展环境。”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表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