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过剩,其实没有,现在还进口呢,你说会过剩吗?”王宝军对外界沸沸扬扬的“光伏产业过剩论”颇不以为然。王是浙江弘晨光伏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对行业非常熟悉。
浙商盯上新能源产业
嗅觉灵敏的浙商对于新兴事物总是能抢得先机。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让浙商看到了光伏产业的商机。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省共有176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其中78家成立于2010年9月后。换言之,最近半年内,浙江光伏企业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另一份报告显示,光伏产业的投资者来自各行各业,不仅有产业链上相关联的企业,也有完全无关的纺织、门业等行业的企业。
近一年内浙江光伏企业数量大增,与去年光伏出口形势大好有直接关系。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光伏产品出口321亿美元,浙江占了10.6%,约33亿美元,同比涨了40%以上。
源源不断的外贸订单让光伏产业备受关注,投资者已然动心。一些企业的产品出口比重高达95%。
由于众多投资者看好光伏产业,产业资本纷纷涌入这一行业,一度导致外界认为行业可能出现过热、过剩的现象。
但在另一方面,多晶硅等产品一直被业界认为没有过剩,因为至今仍有大量进口。
国家11部委曾发文认为光伏过剩,一方面是发展确实很快,另一方面将备案项目也都算在内,而科技部的调查发现,实际产能不到备案的十分之一。从启动到成功大约要2年时间,这样的工艺要求决定了产业不会一下子爆发。
产业整合空间仍较大
“光伏产业从上游到下游,先后经过硅料、单晶、多晶、切片、电子片等多个环节。”王宝军表示,整个产业链上来看整合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他透露说,按照现在的水平,以浙江每年光照1200小时计算,每发一度电的成本大概是1.4元至1.5元,如果整个产业链自己来操作的话,除去中间利润,成本大约在0.8元左右。
王宝军说他所在的公司尽管现在仍处于第二梯队,但是从发展速度、规模上来看,前景非常乐观,而且主打产品是最后几个环节,即从切片向电子片的转变流程,这是实现光能转变成电能的关键所在。已经有4条生产线的弘晨光伏还打算在7月份再增加4条生产线,这次增产将实现从100兆瓦到200兆瓦的飞跃,他们的目标是在四到六年的时间内实现1000兆瓦。“100兆瓦理论上产值10亿元。”
整个产业链,材料占了发电成本的70%,金融危机前,硅料从300美元一公斤跌至50美元一公斤,也一度引发各界猜想。由于材料的降价,发电成本也从原来的每度2.67元,到目前的1.4-1.5元。
不过要求匿名人士也指出,欧美国家发电成本更高,是因为还包括了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而国内尚未计入环境资源成本。现在多晶硅审批重新放开,而去年一律不能审批。国外原来的方式是“西门子法”,国内则是采用改良型的“西门子法”。同时,每炼一公斤多晶硅,国外用80度电,国内要用200度电。能耗过大的问题也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酝酿出台措施。业界认为,多晶硅提炼过程中的污染和高能耗应当加以控制和改良。
“这还是一个幼稚期的产业,国内从2005年起来,而国外也是从2002起步,与国外产业最有竞争力。国外这一块也还没有成熟,在这个产业上中国与世界跟得最近,他们游戏规则还没制定好,我们就进来了。”浙江相关光伏企业并不认同“过剩论”的说法,反而认为这是最具潜力和实力与国外同行竞争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