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功科技:历史性大单 国内光伏设备龙头崛起
公司公告,于当日与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拟于明年6月30日前,提供150台(套)多晶硅铸锭炉,供其铸锭项目扩产所需。合同总价4.02亿元。此次大单进账,加上前期公告的订单,公司公告的在手订单242台,且全部缴纳了20%的预付款,几无违约风险。预计这些订单全部在明年结算,锁定公司业绩的强劲爆发。
公司进入光伏设备市场3年,终于崭露头角,成为多晶铸锭炉市场龙头。我们看好11年光伏设备市场,同时看好公司进口替代的步伐。预计11、12年业绩1.51元、2.34元。公司合理价格53元,对应11年35倍市盈率,建议买入。
公司业绩拐点已到,未来5年光伏业务复合增长超50%
公司25日公告,于当日与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拟于明年6月30日前,提供150台(套)多晶硅铸锭炉,供其铸锭项目扩产所需。合同总价4.02亿元。此次大单进账,加上前期公告的订单,公司公告的在手订单242台,且全部缴纳了20%的预付款,几无违约风险。预计这些订单全部在明年结算,锁定公司业绩的强劲爆发。
公司进入光伏设备市场3年,终于崭露头角,成为多晶铸锭炉市场龙头。我们看好11年光伏设备市场,同时看好公司进口替代的步伐。预计11、12年业绩1.51元、2.34元。公司合理价格53元,对应11年35倍市盈率,建议买入。
铸锭炉市场5年10倍,精功科技代表的国内厂家将成最大受益者
今年国内多晶铸锭炉安装量约1000台。按照2010年15GW新增装机,光伏市场未来5年保持40%的复合增速,组件产量/安装量之比维持1.5倍,则2015年铸锭炉市场需求将为10000台,市场总量300亿元,复合增速60%。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大厂对设备定制化需求强烈。原本占据市场主流的进口厂商,难以提供深入客户的定制化服务。而以精功科技为代表的新进国内厂,经过3年以上的实践检验,产品质量为大厂接受,迅速挤占市场。今年10月以来,中能202台(产能1GW)大单签给精功科技,表明这一趋势已经开始。若公司能在5年后获得30%的市场份额,则仅此业务贡献收入将是09年全年销售收入的14倍。
恒星科技:切割线产能爆发式释放,光伏产业闪电式切入
结论:
公司目前5000吨超精细切割钢丝项目,产能释放迅速,估计预计今年达到450吨,11年可达10000吨左右,这为迅速占领国内切割线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太阳能超精细钢丝切割线市场产能不足以及持续的“卖方市场”情况下,公司投资收益十分明显;考虑到未来公司对上游晶硅制造业“万年硅业”的持股以及将切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晶硅制造-切割片-电池片等制造领域,想象空间巨大。我们仅根据公司新增太阳能晶硅切割线项目,并且以谨慎态度来预测公司11年4800吨切割钢丝产能释放,则带来收入5.2亿元,增发摊薄后增厚EPS约0.60元;12年保守估计切割钢丝产量达12200吨,则贡献收入12.7亿元,增发摊薄后增厚(摊薄13%左右)EPS达1.4元左右;预计公司10-12年EPS为0.39元、0.88元和1.65元;对应10-12年PE为77倍,34倍和18倍。虽然因谨慎原则,未提升公司EPS和PE,但长期来看,我们强烈看好该公司,给予“强烈推荐”的调升评级。
科士达:UPS电源国内领先,光伏逆变器破茧而出
公司是UPS电源行业内资企业龙头。按用途划分,UPS可分为信息设备用UPS电源和工业动力用UPS电源两类,科士达主要是从事信息设备用UPS。伊顿、艾默生、施耐德三家国际巨头构成行业的第一梯队。科士达处于行业第二梯队,是内资龙头。以收入计,公司是内资品牌的第一,下游客户包括银行、电信、政府机关等。
全球UPS行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国内市场增长更快。全球UPS的需求维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约每年6.5%左右,2011年全球UPS市场规模可达74.1亿美元。随着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及国内市场相关产业带动,国内UPS需求快于全球水平,有利于UPS行业成长。
产品高端化,毛利率持续提升。科士达高端的中大功率的在线式UPS产品占比不断上升,公司毛利率从07年的18.73%提升到2010上半年的30%,有明显提高。未来随着募投在线式UPS产能扩大项目的投产,综合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光伏逆变器是新的看点。公司的光伏逆变器与UPS属于同源技术,在“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逆变器招标中,29家企业参与逆变器招标,最终有8家企业脱颖而出,公司是其中之一。未来逆变器行业有望随着光伏产业发展,出现爆发式增长。公司目前与无锡尚德有100MW的供货协议,超募资金也可能继续投向逆变器产业。
募投项目主要是扩大产能。公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在线式UPS扩大产能,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在现有年产6.25万台在线式UPS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到14.25万台,产能的增加幅度约为现有产能的130%。产能的释放将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完全摊薄EPS为0.67元、0.92元和1.35元。结合发行的中小板公司及同行业可比公司(尤其是科华恒盛)估值情况,同时考虑公司产能投放及逆变器业务增长情况,我们认为合理的估值区间在29.50~33元之间,对应20011年32~36倍PE。
横店东磁:光伏产能将突破GW级别,大幅上调盈利预测
公司第四次宣布光伏领域的投资,总产能突破GW级。
公司从2009年开始进军光伏产业以来,先后四次宣布了在光伏领域的投资,总产能将突破吉瓦级别,分别是:(1)东磁光伏园区100MW太阳能电池片产能;(2)河南杞县100MW太阳能单晶硅片产能;(3)东磁光伏园区300MW太阳能电池片和50MW组件产能;
(4)东磁光伏园区500MW太阳能电池片和250MW组件产能,以及河南杞县100MW太阳能多晶硅片和13万只坩锅产能。以上四个光伏投资项目都将在2012年底前完成建设,届时公司的光伏产能将达到:单晶硅片100MW、多晶硅片100MW、太阳能电池片900MW、组件300MW、坩埚13万只。
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品质 规模 产业链”的突破。
公司的光伏投资项目于今年3月份才开始逐步投产,属于光伏领域的新进入者,公司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品质 规模 产业链”的突破。
(1)在产品品质方面,公司采购先进设备和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使产品品质得以保证。根据公司的公告,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已建成投产两条生产线,产品成品率稳定在97%以上,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4%,平均功率2.68W。
(2)在规模扩张上,公司适时抓住市场爆发性增长的机遇,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迅速实现GW级别的产能扩张。
(3)在光伏产业链方面,公司不断进行延伸,在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中布局了“硅片—电池片—组件”3个环节,增强了一体化的竞争优势。
从公司以往的市场策略来看,公司依靠自身民营企业的决策灵活性和强大的执行力,投产新项目一般会选择较为成熟的市场时机迅速投产,此次光伏产业的投资也印证了公司的市场则略,不排除公司进行进一步的产业链延伸的可能性。公司接二连三的加大光伏产业投资,也表明公司的产品和经营已趋于稳定,具备大规模的能力。
未来光伏市场具备持续扩张的潜力。
欧洲尤其德国的大幅补贴政策使得太阳能在近几年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尽管市场担忧德国政府补贴政策的调整对2011年及2012年的需求造成很大影响,但我们认为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自身价格竞争力的加强,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此外,一些光伏行业的新兴市场正在崛起,根据奥巴马总统的新能源计划,美国将加大太阳能的安装。中国也将新能源作为未来的战略性行业来发展,尤其重点发展核能、光能、风能等。其它新兴市场国家也都将太阳能作为绿色环保的替代能源重点发展,未来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根据iSuppli的预测,2011年全球PV装机容量将达到20.2GW,同比增长42.7%,到2014年,装机容量将达到40GW左右,未来5年将保持3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随着价格下降带来的竞争力,未来的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大幅调高公司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鉴于公司太阳能扩产提速带来公司持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我们调高公司2010-2012年的每股盈利预测至0.96元、1.83元和2.20元,分别比上期预测提高了0.34元、0.91元和1.00元,维持“买入”评级。
超日太阳: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的光伏电池制造商
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在晶硅电池组件领域获得三大认证的公司
公司是最早获得德国TUV认证和国际IEC认证的国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之一,并获得美国UL认证,成为行业内少数几个在主要太阳能电池应用市场同时在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领域获得三大认证的公司之一,在国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意味着公司的产品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自由销售,为公司实施全球市场拓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逐渐具备纵向一体化光伏电池产业链结构
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光伏电池产业结构,积极向上游电池片生产领域拓展,逐步完善的产业链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司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综合毛利率,公司2009年晶体硅电池组件产量达到约94MW,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2%,形成了从硅锭、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公司具备生产技术优势和领先的工艺优势
公司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7.5%和16.5%,高于行业平均转换效率17.2%和16.2%,公司具有领先的工业水平,其业内领先的烧结工艺提高了良品的比例,降低了单片电池片的成本。
募投项目主要用于产能配套及产能扩充
本次计划募集资金12.94亿元,用于100MW多晶硅电池片、50MW单晶硅电池片、100MW晶体硅电池组件三个扩产项目以及一个研发中心项目的建设,公司预计募投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净利润2.96亿元。
向日葵:光伏行业新秀,业绩快速增长
事件:公司10年全年业绩预增,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可以达到20-25亿,同期增长97-145%,净利润达2-2.5亿元,EPS为0.39-0.49元,分别同期增长94-142%、56-96%。
点评:
电池片及组件产能释放迅速。公司产能扩张非常迅速,09年6月“200mw一期项目100mw”达产后,公司今年产能扩大到175mw。本次IPO募集二期100mw项目,乐观预计部分生产线可以提前至明年第二季度达产,按实际产能可以比理论值增加20%估算,明年产能可以达到275mw。
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新一轮扩张值得期待。公司拟用超募资金中的4.65亿元实施年产1.6亿片的硅片切割业务,在硅片紧俏的形势下,公司进军该领域,不仅增加收入,而且可以为电池片生产提供保证。而多晶硅片达产后的产能将超出目前的下游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存在新一轮扩产的可能。
欧元强劲,汇兑损失不再。公司上半年由于欧元汇率的单边下滑,导致财务费用大幅提升,达1.32亿元,严重影响利润,多数厂家纷纷提价。下半年在价格不变预期下,由于欧元的强劲回调,业绩有望好于上半年。
合理估值区间31.15-33.82元,维持“推荐”评级。预计公司1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0、0.89和1.16元,鉴于公司的11年存在产能扩张的可能性,我们给予公司11年35-38倍市盈率,合理价格为31.15-33.82元,维持“推荐”的投资评级。
航天机电:受益光伏景气回升,业绩增长超预期
自2010年4月份以来,随着欧洲市场需求突然大增,光伏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作为光伏组件原料的多晶硅的价格也由此自低谷急速反弹飙涨。进入9月,多晶硅现货报价突破每公斤90美元,国庆之后,国外的现货价格更是已达到每公斤100美元~110美元,半年间涨幅近一倍。光伏产业景气的快速回升,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利润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165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5782万元,同比增长145.41%,实现净利润120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04万元,同比增长147.90%,前三季度实现每股收益0.133元,同比增长557.14%,超过我们之前的业绩预期。
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新建《200MW高效太阳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的议案。2011年底建成200MW太阳电池生产线,2012年底完成产品技术升级,最终实现单晶硅电池不低于18.5%和多晶硅电池不低于17.0%的平均转化效率的目标。
根据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公司情况的综合分析,对公司2010年~2011年的收入和利润情况进行调整,适当调高公司盈利预期。预计2010年~2011年的收入分别为27.16亿元和36.27亿元,EPS分别为0.21元和0.31元,2010年和2011年的静态市盈率分别为28倍和19倍,维持“增持”评级。
光伏产业仍然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面对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光伏乃至新能源发展的内在矛盾集中在实现能源承诺的政治决心和因过度投资和经济下滑带来的产能过剩。同时,光伏三代技术中的多晶硅、薄膜、聚光技术之间存在竞争和博弈关系,其核心在于各自技术的转换效率和生产成本。
南洋科技看好公司拓展太阳能背材膜等高端薄膜
投资要点:
净利润同比增长40.7%,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发股利2.0元,并每10股转增10股。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7.7%,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5836万,净利润同比增长40.7%。2010年公司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加强成本控制,使得产品毛利率进一步提升,金属化膜和基膜毛利率分别达43.6%和39.1%,分别提升3.8%和2.1%,预计IPO高端薄膜项目投产后,毛利率有望继续保持高位。同时公司公布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发股利2.0元,并每10股转增10股。
公司积极推进2500吨超薄型耐高温金属化薄膜项目,预计上半年投产,将显著增厚今年业绩。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IPO高端薄膜项目,预计将在5-6月投产;项目投产后产能将提升50%,解决目前公司高端薄膜产能不足的问题;高端薄膜毛利率高,将显著提升今年业绩。
看好公司太阳能背材膜项目,明年产能释放后业绩将呈爆发式增长。预计2011年国内太阳能电池背材膜需求量约达7万吨,国内产量约1.5万-2万吨,主要厂家为常州裕兴和四川东材,约70%背材需要进口;公司2.5万吨太阳能背材膜项目将于2012年上半年投产,产能释放后业绩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战略性布局锂电池隔膜、光学膜等高端薄膜,有望成公司后续业绩增长亮点。
公司正在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拓展以膜产业为核心的产品链和相关新能源新材料业务。而目前国内锂电池隔膜、光学膜等高端薄膜主要依赖进口。公司已成立子公司投资1500万平米锂电池隔膜,预计明年投产;光学膜与韩国签订合作投资意向;未来高端薄膜发展空间巨大,有望成后续业绩增长亮点。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我们认为,公司高端电子薄膜技术领先,进军国内市场紧缺的太阳能电池背材膜领域,同时战略性布局锂电池隔膜、光学膜等高端薄膜领域。我们维持公司11-1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6.9/10亿元,EPS分别为1.23/2.56/3.76元,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63%,维持“买入”评级。
江苏宏宝:介入光伏产业 未来增长可期
2010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39.44%;营业利润1,783万元,扭亏为盈万元;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577万元,扭亏为盈;基本每股收益0.09元/股。
从单季度数据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25.96%;营业利润689万元,同比增长113.97%;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567万元,同比增长48.86%;第三季度单季度每股收益0.03元/股。
综合毛利率有所提升。2010年1-9月,公司综合毛利率16.67%,同比提升5.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综合毛利率17.22%,同比提升1.81个百分点;与第二季度单季度毛利率相比,环比提升1.41个百分点。
2010年1-9月,公司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率5.4%,同比提升6.88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净利润率5.43%,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与第二季度单季度净利润率相比,环比提升0.05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非经常性损益1,577万元;进一步加剧了报告期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亏损程度。
期间费用控制能力有所提升。2010年1-9月,公司期间费用率10.45%,同比减少2.73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2.33%,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6.53%,同比下降2.28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1.59%,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
公司出资9275万元(持股53%)投资设立宏宝光电公司,介入太阳能硅片切割及组件制造领域。项目包括300MW太阳能硅片和100MW组件。公司以硅片制造领域为突破口,将逐步向光伏产业的上下游延伸。预计项目建成后(2012年)将增厚公司约EPS0.6元。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预计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09元、0.46元和0.70元,对应11.77元的最新收盘价,市盈率分别为126倍、25倍和17倍,上调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中国宝安:新能源业务助公司迎来第二春
中国宝安是现有上市公司中新能源布局最为完整的企业,子公司业务涵盖矿产资源、电池材料、电机及其控制器、电池检测设备、电池管理系统、充电站/柜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业务。其新能源业务布局早,发展迅速;优质子公司步步入囊,产品技术领先,质量层出新高。
旗下拥有电池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进军日韩成效卓著;三元材料龙头天骄科技技术储备雄厚,上述两家公司在电池材料领域已具备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公司进一步壮大打开空间。宁波拜特测控与深圳大地和着力布局电动车配件市场,拜特专注于动力电池检测设备、BMS、充电柜,深圳大地和则在电动车电机及其控制器领域走在行业前列。
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链日趋完善,旗下子公司均为对应行业龙头,且其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新能源车市场,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更有望打开一片崭新天地迎接新能源、新材料的春天。
实施股权激励增添发展动力
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将极大健全公司激励机制,确保上下齐心形成发展合力,将各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都融入到中国宝安的未来发展中,有利于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利益,对公司历史意义重大。
特变电工:光伏拟扩产,静待特高压
三季度业绩下滑较多,但前景无忧:公司2010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23亿元,同比下降12.69%,毛利率21.59,较上年同期下降2%,实现净利润4.1亿元,同比下降3.56%,1-9月份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20.22%,毛利率22.29,较上年同期23.65%下降约1.5%,前三季度EPS0.752元,同比下降7.51%。公司整体业绩与我们预期基本相符。
公司光伏业务拟再次扩产:在光伏业务方面公司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为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公司将投建100MW太阳能级硅片项目,其中年产单晶硅50MW、多晶硅50MW,项目达产后年营业收入6.1亿元,利润5843万元,毛利率9.5%,相比目前公司光伏业务毛利率5.98%有所提升,在光伏业务方面公司依托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未来仍是一大看点。
海外传大单:三季度公司与赞比亚签订330KV电网建设合同,总计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元,金额占公司年营业收入的约20%,该订单有望效消化公司中压产品的产能。公司增发募资金建设投入出海口项目建设,战略布局目的明显,未来海外业务在公司总收入中占比将稳步提升。
静待特高压发力:未来特高压电网建设仍是公司最主要的看点,特高输配电设备技术门槛高,国内仅有天威保变、中国西电和特变电工等少数公司具备生产能力,公司在特高压方面技术优势明显。目前受制于特高压项目尚未开始大规模开始建设,对公司业绩没有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考虑到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未来特高压电网建设是确定性的,特高压业务对公司未来业绩的贡献也是确定性的。
公司煤炭资源优势在业绩中尚未体现:公司旗下天池能源握有南露天煤矿10个区域的勘察权,其中8个区域将于今年年底到期。按规划2020年将实现年开采能力3000万吨,2012年达到年1000万吨开采规模,如果项目进行顺利,按照2012年实现年1000万吨开采规模计算,将为公司贡献5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增厚EPS约0.25元。
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10年-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904元、1.124元、1.437元,对应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2.01倍、17.7倍、13.85倍,维持推荐的投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