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是太阳能高效转换利用的最佳形式,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是国际上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我市要想放大“中国太阳城”品牌效应,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进行突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光伏产业“蛋糕”能做多大?
“光伏”是当前最热门经济词汇,在“百度” “谷歌”搜索可以有上百万条的信息。光伏原理就是 “光生伏打”效应,即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 “光伏产业”。
我国光伏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 90年代进入稳步探索发展期,进入21世纪出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猛增了100多倍。至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2010年,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相对来说,山东省的光伏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据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山东省太阳能光热产业销售收入360亿元,光伏产业销售收入270亿元。而江苏省无锡仅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0亿元。我市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尤其是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单晶硅生产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仅有10多家相关的中小企业。
据我市新能源产业推进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磊介绍,光伏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不同,有一条明晰的产业链,大体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且呈金字塔形结构分布,越往下游,生产的技术门槛越低,相应地企业数量分布越多。位于塔尖的是掌握晶硅提纯核心技术的企业,获取的利润最高,如无锡尚德、保定英利、江西赛维等大企业集团无一不是处于这个环节的企业。
光伏产业今后向什么方向发展, “蛋糕”能做多大,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
对此,王磊分析说,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呈现出“原料、关键装备、市场”三头在外的格局,所用的多晶硅原料绝大部分从国外进口,而所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90%以上销往国外。
但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深入推进,光伏产业已经被国家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2009年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等3部门联合启动了 “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光伏行业提供200亿元补贴;今年5月财政部又提出10项措施支持新能源发展;国家发改委、电监会近日印发关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补贴金额约20亿元。特别是备受关注的 “光伏上网电价办法”也进入国家决策层面。
“一旦这些政策实施,巨大的国内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将被启动,其市场容量将是天文级的数字,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王磊这样说。
我市光伏产业的现状和优势
近日,记者在位于市经济开发区境内的远大科技单晶硅生产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各种施工机械正在抓紧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主要生产电弧石英坩埚、陶瓷石英坩埚和单晶硅。计划安装22条标准石英坩埚生产线,今年6月15日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电弧石英坩埚50万只,年产值10亿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弧石英坩埚生产基地。
而在禹城市汉能光伏产业园内,记者看到另一番生产场景,该项目由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汉能控股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22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太阳能薄膜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投资120亿元,产能1000兆瓦,分3期建成;光伏发电基地项目投资100亿元,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分4期建成,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光伏发电基地。
经过连续几年的拼搏,我市光伏产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目前,武城腾龙集团、临邑晶威特公司太阳能电池用5.5—8英寸单晶硅棒生产能力均达到140吨/年。腾龙集团投资3.9亿元的高纯石墨加工、单晶硅切片项目已竣工投产,现正积极建设二期扩产项目。夏津奥德新能源公司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投产后年产太阳能光伏产品150兆瓦。洁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已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另外,我市在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太阳能电池LED应用系统等发展迅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引进建设的中节能光伏电站于去年12月30日实现了并网发电,这是我省光伏并网发电领域首个项目。项目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兴建,总投资15亿元。一期1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1300多万千瓦时。
目前,我市从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封装、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系统应用的产业链已具雏形。但总体来看,我市光伏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短、不掌握核心技术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然而我市发展光伏产业依然有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我们有独一无二的 “中国太阳城”品牌资源,有规划设计一流的 “中国太阳谷”,有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的知名度,这些都是我市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宝贵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投资。二是我市在光伏发电推广利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年均日照2660小时,日照率为61%,太阳总辐射量为124.8千卡/平方厘米,处于全国、全省的较高值区。此外,我市高中低压电网建设配套完善,并正在规划建设华能德州电厂4期、华电齐河电厂等大型发电项目,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龙头企业和核心技术上“双突破”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竞争激烈,至少有数十个大中型城市把光伏产业列为当地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如河北的保定、邢台,江苏的徐州、扬州,江西的新余,河南的洛阳等,并且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规模、技术优势,占得了先机。如扬州市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2010年产值已超过 200亿元,预计到2012年突破千亿元。
据 《德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经过 3年努力,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把德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 “新能源之都”和 “中国太阳城”。到201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260亿元。
“光伏产业是一个人才、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有发言权。”王磊告诉记者。我们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迎头赶上,必须拿出超常的气魄和措施。首先,要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大力突破。当前制约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形成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就无法抢占产业制高点,而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难以获取丰厚回报。要采取培强培大现有企业与加大招商引资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尽快引进、培植诸如德州经济开发区的中节能光伏电站、禹城汉能光伏产业园等大项目、大企业。
其次,在核心技术上形成突破。光伏产业发展有着 “拥硅为王”的说法,意思是说,谁掌握了多晶硅提纯技术,谁就能当行业龙头老大。如扬州市培植了一家生产单晶硅、多晶硅的龙头企业,于2008年成功研制出了9个9电子级纯度的多晶硅产品,当年企业销售收入由28.6亿元狂飙到100亿元以上。所以,我们要尽快弥补晶体硅材料研发生产这个最大的 “短板”,改变我市在晶体硅材料生产上品种单一、产能规模小的不利状况。同时,要着手研究开发第二代非晶硅薄膜电池和第三代纳米结构电池等。
另外,我市应在光伏应用如并网逆变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大规模的光伏并网电站等技术研发、生产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我市有着很好的产业基础,在光伏产品推广应用、光伏电站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被授予 “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光伏发电将成为我国继风电之后大力扶持的又一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无限。在3至5年内,力争在高效太阳能电池制备以及太阳能电池LED应用系统等一些关键性技术与工艺上有所突破,打造我市光伏产业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