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乍暖还寒,中国光伏产业集体迎来了自金融危机以来最温暖的春天。
“现在你的产能不翻一番、扩张没有十几亿元,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2月底,参加上海光伏展的无锡尚德市场部一位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感慨。
在上述无锡尚德市场部人士眼中,自2008年年底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光伏行业造成巨大打击之后,经过两年的恢复,光伏行业再次走上了另一个辉煌的起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光伏行业已出现强力反弹,迎来了自2005年来的第二波热潮,而目前还仅仅是个开始。
守住欧洲,抢食北美
此前,无锡尚德曾饱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岁末尚德净利曾一度为零,甚至传出了裁员减产等消息;而2010年这家巨头却是扩张最为迅速的企业。2009年尚德的产能为700兆瓦,而2010年其产能达到了1800兆瓦,增速超过了100%。
尚德的强势扩张在业内引起了一系列效应,跟风者无数。
“尚德是世界最大光伏企业之一,它的举动自然有企业效仿,但更关键的在于,如今的行情火爆,全球光伏市场都出现了增长的趋势,而且这种巨大需求在未来3~5年内都不会衰减,因此扩张在所难免。”江西赛维一位人士对记者说。
江苏一家光伏电池生产商对记者表示,欧洲市场目前在焕发第二春。该人士分析,此前屡有风声说欧洲各国对光伏进一步降低补贴将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影响,“但这只看到了其中一面。2008年光伏上游的多晶硅价格是400美元/公斤,去年曾一度跌到了40美元/公斤,而下游组件成本也下降了30%以上,欧洲补贴的下降幅度在20%,因此我们反而比过去赚得更多”。
新兴市场美国的需求剧增则是引发此次热潮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欧洲市场已经饱和,竞争也白热化,而美国市场却正在迅速崛起,谁掌握了这个新兴的市场也就掌握了通往财富之门的钥匙。”无锡尚德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他对如今的光伏企业战略概括为:“守住欧洲,抢食北美”。
据悉,2010年美国光伏市场新增数量为1000兆瓦,而相比之下,中国计划装机容量为700兆瓦。一位光伏行业协会人士向记者透露,国内实际装机容量不超过200兆瓦,“国内的光伏市场5年内很难崛起,而美国市场到时已可以替代欧洲市场了”。
尚德2010年年底在美国设立了一个产能为120兆瓦的工厂,实现了就地生产和销售。在2010年先入者尚德已经占据美国市场20%的份额。
在尚德拔得头筹之后,国内各巨头纷沓而入。今年1月,江西赛维对外宣布,斥资3300万美元收购美国太阳能电力70%的股权,以此方式进入美国;而苏州阿特斯也于2010年年底宣布,将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投资建设200兆瓦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实现曲线入美。
最新的进入者是英利。2月底,该公司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对记者透露,英利将在今年年底前斥资数亿元在美国建立一个集生产、科研、销售与一体的生产基地。“目前还在计划中,但肯定这个规模要比其他几家的要大得多。”王亦逾说。
在过去的一年中,英利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占总出货量的15%左右,国内的占15%,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占10%,而欧洲市场占据了60%。“我们今年的产能将扩大到2000兆瓦;而在未来几年,英利肯定会大幅扩大美国的市场份额,这是刻不容缓的事。”王亦逾说。
国有资本的游戏
辉煌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
“照这样下去,如不加以控制,光伏行业在未来两三年内很可能将迎来大幅度过剩时代。”上述光伏行业协会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580余家,2009年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占据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
而如今这些数字仍在不断变大。2010年新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又新增了20多家,至今年年底多晶硅产能将达到8万吨;而光伏电池产能已从2000年的不足10兆瓦提升到了2010年的10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