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锦州市区,车无论开往哪个方向,都会看到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玉米秆零零星星戳在地里。远处土黄色的山格外荒凉。其中一座山顶泛着蓝光,它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这是锦州阳光能源中标的13.5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明年将投入发电。 玉米等农作物深加工曾经是锦州的一个支柱产业,而光伏产业成了如今锦州重点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 沿着龙栖湾大道一路向南,临近海边时玉米地消失,成了大片建筑工地。路旁的大牌子提示这就是13.6平方公里的锦州光伏产业园所在地。 从蓝图上看,状如三角洲的龙栖湾新区不是单纯的开发区概念,而是一场由光伏产业带动的造城运动。蓝图的雄伟与眼前

首页 > 光伏组件 > 其他 > 评论 > 正文

“光伏”区域狂奔:梦想与泡沫

2011-02-27 11:31 来源:中国企业家 
离开锦州市区,车无论开往哪个方向,都会看到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玉米秆零零星星戳在地里。远处土黄色的山格外荒凉。其中一座山顶泛着蓝光,它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这是锦州阳光能源中标的13.5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明年将投入发电。

玉米等农作物深加工曾经是锦州的一个支柱产业,而光伏产业成了如今锦州重点打造的新兴支柱产业。

沿着龙栖湾大道一路向南,临近海边时玉米地消失,成了大片建筑工地。路旁的大牌子提示这就是13.6平方公里的锦州光伏产业园所在地。

从蓝图上看,状如三角洲的龙栖湾新区不是单纯的开发区概念,而是一场由光伏产业带动的造城运动。蓝图的雄伟与眼前的荒凉成为对比,在空旷的土地上,只有一栋刚刚完成主体结构的大楼,这座大楼是新能源大厦。

“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园”是锦州市政府在“十二五”末要达到的目标。而较早起步,提出“中国电谷”的保定也预期在“十二五”末期实现新能源产值1500亿元,走进保定高新区,随处可见太阳能路灯,它已成为首批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未来在超过300万平方米的工厂屋顶还将改造安装光伏发电组件,能够在工业供电高峰时缓解电网压力。

这仅是中国地方政府在光伏产业上狂奔的一个缩影,2010年12月19日,盛产煤炭的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召开光伏产业规划研讨会,政府展示的雄心是未来五年投资450亿打造产业链完善的基地。位于中国内陆的安徽省省会合肥,也将光伏产业视为通向未来的门票,过去一年中包括赛维LDK等多个大型光伏企业都落户于此。拥有昱辉阳光、晶科能源、鸿禧光伏等上百家光伏企业的浙江嘉兴市正在继续扩大、整合其光伏产业链。与它毗邻的江苏,已成为中国光伏第一大省,400多家光伏企业遍地开花。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olarbuzz发布的报告,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光伏厂家出货量继续提升,中国多地政府正在直接或者间接推动本地光伏产业的规模。在近期发布的相关信息中,GW(即吉兆,1吉兆等于十亿瓦特)成为地方政府扩产的基本度量单位。对一个新兴产业如此不约而同的青眼有加,自1958年大炼钢铁之后好像还未出现过。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产业链上的短板并没有因为光伏产业飞速发展而弥补,国内产业市场倒挂问题依然是主要瓶颈,地方投资拉动的中国光伏产业是否会进入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

一路绿灯

2010年8月,旭龙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锦州,副总经理魏东升告诉《中国企业家》,选择这里用了将近半年时间,期间与多地政府都接触过,最终还是因为锦州“给的政策最好”而扎下营盘。

小小的锦州,有个光伏行业内戏称为“天下第一局”的机构,也就是光伏产业发展局。为一个产业设置一个局级单位,在中国独一无二。“我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很快解决,原来划给我们的地块不是很满意,很快就调整了。”魏说。

“天下第一局”听起来颇具气势,可目前无论人员配置还是办公地点都稍显寒酸。它暂时位于锦州市雨露街19号,小院不大,有些杂乱,挂着块半新不旧的牌子,前面一幢办公楼也极其破旧,与马路斜对面的市府大楼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加上司机光伏局有20几名工作人员,依然人手紧张,每个人都经常接到家人询问几点下班的电话。

这是个未感染“衙门”色彩的行政机构,其副局长王晓东的热情甚至令人坐立不安。在光伏局成立之前,王曾在市经委工作,据他介绍,锦州最初确定发展光伏产业是2006年,因为有阳光能源这样的企业先进入该领域,从2000年到2005年,阳光能源的单晶硅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创始人谭文华提议要重点发展光伏产业,不久市长会议就确定打造百亿光伏产业基地。

锦州力图成为“太阳城”的原因,与许多城市类似,正是由于尚德、英利、赛维这样的龙头企业,无锡、保定、新余才将光伏上升为支柱产业。不过,阳光能源与上述几家相比,规模尚小,锦州市凭什么相信它能拉动自己参与这个游戏?

在王看来,锦州还具备其它条件:“我们有丰富的石英资源。不管是做硅片,还是做多晶硅,都需要一些高纯度石英材料,石英坩埚、高纯石墨、电子工业用的石英材料锦州都可以生产。”

2006年锦州提出打造光伏产业时,产值不足5亿,到2009年达到48.5亿,随着落户企业越来越多,连辽宁省政府也被这种热情所感染。“2009年锦州光伏产业就上升到省级,辽宁省要把锦州的光伏产业打造成辽宁产业基地,甚至中国东北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王晓东回忆,就在这一年6月,“天下第一局”成立,“陈政高省长确定发展建议,说一定要成立专门机构来抓这个事儿。要在‘十二五’末达到1000亿产值。”

2009年锦州全市工业产值为1000亿元,这相当于用这几年的时间再造一个锦州工业。

“千亿级”这个目标并不新鲜,全国各地光伏产业园竞相提出,“好像当时看,目标确实挺大”,王晓东也曾有过担忧,不过依据这几年的数据,他的底气一下足了起来。

锦州力图成为“太阳城”的原因,与许多城市类似,正是由于尚德、英利、赛维这样的龙头企业,无锡、保定、新余才将光伏上升为支柱产业。

“预计入驻的项目总投资超过460亿。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估计超过700亿。唯一令王晓东和他的同事们担心的是,明年就要搬过来办公,“吃饭和交通是个问题。”

锦州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铁合金,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用王晓东的话说与南方“没法比了”,唯有依靠新兴支柱产业才能找到出路,不过留给东北老工业区的选择十分有限。

王晓东带着浓重的东北腔说:各地方政府都爱光伏行业,“别的行业,咋大家不去争?全国都在喊多晶硅产能过剩,上面怎么喊,下面还是要抓,就是因为它市场潜力非常大,无限大。”

赛维LDK的发家之地江西新余,曾有建立一个“钢铁兴市”的梦想;而将施正荣奉为座上宾的无锡,过去依赖的是日渐衰落的纺织业;至于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基地的德州,当年最有名的不过是扒鸡。这些城市为何会将狂热转移到这个行业?因为它不仅能带来与传统工业一样的就业率和GDP,还能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这些城市觉得与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对于好的项目我们会给零地价,其实南方也这样做,只不过不说而已。”在饭桌上,北方某光伏产业园负责人透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新余市长魏旋君曾说,为支持地方光伏企业,新余“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好事快办”,“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涉及到农田、拆迁、补偿、安置等敏感繁杂的事情,市里全部包办下来,用最快的速度为企业建设铺平道路,曾经在20多天内就推平了用于赛维厂区建设的两座山头。”

黄灯闪烁

从700亿到1000亿,锦州距离实现目标似乎只有咫尺之遥。只是从2006年到2009年,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有不可复制的背景。

将锦州带入光伏领域的谭文华似乎最有发言权,谭儒雅稳重,他自称在一个“W”的市场中打过几个滚,想不稳重也难。

他一路起起伏伏,在刚进入市场的2000-2003年异常艰难。到2004年因为德国的拉动,市场进入井喷状态,之后又是西班牙、日本市场放开,一波又一波行情出现,中国多家上市公司就是借此机会浮上水面。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随着法国等新出台补贴政策,又带来一轮小景气。

不过,他预测2011年欧洲主要光伏消费大国将再次下调光伏发电上网补贴,再加上2010年带来的透支效应,欧洲光伏市场将出现萎缩,甚至会出现类似2009年的突然性下滑。多家机构预计要到2013年,欧洲光伏市场需求才能实现恢复性增长。同时,美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新增装机容量难以弥补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大幅下滑造成的缺口。

就在市场前景亮起黄灯的同时,中国地方政府对于打造完整光伏产业链却没有刹车准备,反而有一种赶赴最后盛宴的心态。

投资冲动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原材料涨价,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生产设备延迟交付,最大风险是这一轮扩张的产能到投产时,国际市场正面临又一轮下行趋势,而国内市场还远远没有全面启动。

设备国产化率较低也难以跟上企业扩产的步伐。旭龙常务副总经理黄志良说:“过去从瑞士购买一套生产设备需要6个月,而现在交货期限是不定期。”他们在龙栖湾产业园的项目什么时候投产,取决于设备何时交付。

金融危机期间,中央38号文件出台,曾判断中国多晶硅原材料产能已经过剩,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本土多晶硅产能依然远远无法满足下游硅片生产企业激增的需求。“过剩说”在学界、各部委间多有争论。不过对地方政府而言,根本无暇顾及“坐而论道”,中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千亿级多晶硅产业园,到2010年年中,仅四川省乐山市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链上有28个项目,总投资达到409亿元,全国有20多个省近50家公司都在同时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

真实的产能依然是个谜,因为那些隐蔽的,以及因融资问题暂时搁置的产能无从计算。之前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不像大型工业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委审批,只要通过地方的环评、工艺等手续就可以上马。地方有足够能力绕过障碍。

2009年10月份,国家拟对多晶硅行业设立准入门槛,虽历经多次征求意见,具体标准也已成型,但政策仍未出台。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仅就“单线产能3000吨”这一标准而言,目前约3/4的国内企业不合要求,若按此标准,也意味着这些企业所在地市GDP会割掉一大块。

在保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看来,许多地方政府发展光伏产业仍然是“搞工业”的思路。“如何建立自己清洁能源系统?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这是最本质的东西,其它我认为是次要的,我现在已经不去关心产值问题了。”他曾任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一手打造保定“中国电谷”概念。

马拿出一张中国电谷规划图,指着其中一处解释,建立能源系统非常重要,首先要认证测算和权衡太阳能以及其它能源的成本,再去规划能源如何利用,进而启动市场。此外,原材料、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要与太阳能电池生产均衡发展。“现在比较危险的一点是,所有企业都沿着晶硅这条技术路线走,缺乏基础技术研发,一旦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对行业影响将是巨大的。”

王晓东和各地产业园负责人都在热切盼望上网电价出台,似乎这就是解决市场全部问题的灵丹妙药,不过,在马学禄所述的能源系统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各地光伏产业将会狂奔到哪里?

从南到北,本刊记者走过的光伏产业园,成片的厂房都几乎可以用壮观来形容。即使站在锦州还未完工的新能源大厦上,俯瞰龙栖湾光伏产业园,虽然现在仍是被大海和玉米地包围的荒地,相信早晚会和规划图中所描绘的相差无几。不过,产业园外与之相配套的能源系统,已经非锦州,乃至辽宁省所能解决的问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