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成功打造“中国乳都”之后,呼和浩特又在向成为“中国新能源之都”迈进。
7月16日至18日,内蒙古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二届中国(呼和浩特)光伏发电研讨会可谓嘉宾云集,包括无锡尚德、阿特斯、江西赛维、林洋等在内的光伏巨头公司悉数参加。呼和浩特市政府则对此次会议寄予厚望。
“正如打造‘中国乳都’有伊利、蒙牛两大企业作支撑一样,呼和浩特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必须有光伏巨头作为发展基石。”一位专家在此次研讨会上说。
雄心勃勃的规划
2009年6月,呼和浩特市发布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力争在5年到10年内,继续引进相关企业,打造从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系统集成等完整的产业链,把呼和浩特市建设成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继成功打造“中国乳都”之后,成为“中国新能源之都”。
呼和浩特“中国新能源之都”的战略目标是,至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15%以上,占全国光伏发电5%左右;多晶硅实现产能3万吨以上,硅片4000MW;电池片、电池组件实现产能1000MW以上,电池片转换率提高到20%以上;引进100MW非晶硅薄膜电池;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2100MW。
届时,光伏产业的环境效益巨大,每年实现替代常规能源11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80万吨、二氧化硫9300吨、氮氧化物8100吨。
此外,该战略还包括风力发电及设备制造、生物质能、沼气等其他新能源产业。
呼和浩特市招商局规划科副科长安伟说,这一战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
据介绍,呼和浩特周围有丰富的优质高纯硅矿资源,储量大,品质高,大部分矿床硅矿石品位达到97%以上,属于世界上优质的多晶硅生产原料,适合发展多晶硅产业。
内蒙古日照资源属于一类和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呼和浩特市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800小时~3100小时,日照百分比率为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适合大力推广光伏应用。
“太阳能发电示范城市”初露端倪
2007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提出大力发展高科技的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多晶硅材料为主,单晶硅、硅片、组件产业相配套的光伏原材料制造产业集群,还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太阳能发电示范城市”。
据悉,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期1500吨多晶硅项目、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1000吨太阳能电池单晶硅棒及切片项目已投产。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00MW~1000MW单晶硅、硅片的项目和内蒙古大陆光伏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500吨多晶硅项目开建。预计2010年,全市单晶硅年产能将达到1000吨,多晶硅年产能将达到4500吨。呼和浩特光伏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成为全国多晶硅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